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契约生活这一领域,官方主流文化习惯以“义利”关系来衡量人们实际契约生活中的具体交易行为。这种“重义轻利”观念的宣扬使得古代中国契约生活的道德性更为突出,在官方主流文化看来,契约的互惠性应该让位于契约的互助性,他们视契约为老百姓之间相互救助的重要手段。在儒家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绑架”下,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缺少天然的商业属性,其被赋予了更多“救助”的责任。这就使得,如果“义字当头”,“利”就可以让位,甚至可以被忽略。而这种“义”需要到怎样的程度呢?似乎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而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些传统美德则顺理成章地成为最理想的“借口”,于是白纸黑字契约在“良心”和“道德”面前变得一文不值,你若较真,别人还会倒打一耙。

——摘编自万珊珊《从中西方契约文化看当今社会契约精神缺失》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封建经济关系的崩溃、罗马教廷的衰落以及新教的出现、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取代信仰的一致性、身份地位被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平等交往所取代,这一切变化导致非常重要的结果:一是个人主义的崛起,对个人的生命、安全、财产、自由等诸项权益的保护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二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前那种概念模糊的“神授”王权、“天赋”帝国被具体的、强大的国家统治权力所代替。近代最早完整地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是荷兰思想家格劳休斯,往后的斯宾诺莎以及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等,这些人推开上帝、离经叛道,明确反对君权神授,用理性主义代替神秘主义和愚民政策。他们都相继提出了各有独立见解的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些思想家那里,有的利用社会契约理论来为君主专制制度辩护,但更多的则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借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来论证主权在民、主权利民以及自由、平等的政治主张,来论证进步的民主思想。

——摘编自罗国亮《试析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由来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契约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社会契约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5076次组卷 | 2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已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021-09-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系统复习资料(新教材适用)-专题02秦汉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如何强化社会的管理成为统治者急需,董仲舒在战国后期儒学的基础上综合了法、道、阴阳等各派思想,建设了功利化的新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在五代乱世背景下建立的宋王朝,面临着巩固政权与和谐社会的双重任务,而此时的儒学可以治国却难以治人,佛道可以治人心却缺乏规范人伦道德思想,由此理学应运而生,明清之际黄宗羲等试图从先秦儒家中寻找智慧改造儒学,正是儒学经历危机的反映。

——摘编自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共同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4)儒家思想历经数千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仍流传至今。根据你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体育之不振,盖皆为历史上之关系。其原因甚复杂,举其荦荦大者,厥有二端。关于政治者:体育之起源恒基于军事,故军队体育恒较学校及民间之体育为最先发达。吾国古时武功最盛。春秋战国之际,数强相持,地丑德齐莫能相尚,且复与他族杂处,外患堪虞,非兢兢于右武,不足以图存……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迨秦政即位,六国为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诸咸阳,销锋铸鐻,以弱天下之民。一人为钢,万夫为柔。民气之摧残自兹始矣。体育之不振,亦自兹始矣。盖天下定于一尊,则强干弱枝,亦事所必至,理所固然也。……关于学术者:中国数千年间之学术,儒家、道家二者而已。儒家重礼,以雍容揖让为娴雅。孔子斥子路之好勇,屏武力于不言,文弱之风渐以养成。……至道家之学,崇尚无为,保精惜气,不使劳瘁……此则学术足以阻体育之发达者也。

——摘编自郭希汾《中国体育史》(1919年出版)

材料二   体育应当为人民服务,要使少数人的运动成为国民的普及的运动,使之从学校发展到工厂到部队,从城市发展到农村,从知识青年发展到劳动群众中去。

——冯文彬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所作报告(194910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的体育政策与古代体育相比有何进步,简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7 . 汉代朝廷出现多次与政治相关的学术争论,对中国思想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景帝辕黄之争(围绕成汤、周武弑君)。

辕固生:“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辕固生:“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汉景帝以“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制止了讨论。

——摘编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围绕治国政策)

贤良文学:认为汉武帝任用酷吏,搞得人心恐惶,动乱不安。主张“故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是以古者、明王茂其德教,而缓其刑罚也”。指出严刑峻法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桑弘羊:坚信刑法可以止暴,认为“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

贤良文学:主张人性善良,不能只讲利,还必须有义的约束。

桑弘羊:主张重利轻义,认为人性自私,趋利避害,重利是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和赈济灾荒的需要、并明确指出财富是仁义的基础。

会议闭幕,政府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

——摘编自《盐铁论》


(1)据材料一,汉景帝制止讨论反映了汉初统治者遇到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后世汉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治国策略反映的思想流派,分析盐铁会议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崛起于末吏,其政权基础,无以大胜于始皇。于是儒生效忠者乃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以叔孙通为代表言天人而注重“受命”。而部分汉儒惩秦专制之失,略袭其旨,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凡言天人相应而注重革命之义者,皆其流派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

——摘编自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

材料三   秦对“以古非今”之儒的扫荡,并没有使儒者丧失关注现实政治的兴趣。秦汉之际儒学精英为在新兴的汉家王朝的政治生活中担任某种重要的角色,努力调适自身的政治态度,由“以古非今”转向“通于时变世务”。虽然汉初君臣对黄老之术的偏好抑制了儒学大规模复兴的进程,但经过数代儒者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武帝朝又出现了大批儒者如董仲舒、公孙弘等,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政治态度的调适并切实地参与到当时的政治事务中,以与汉家政权共谋新的社会政治秩序的长治久安。这种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儒家文化在汉代的全面复兴。

——摘编自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种“天命观”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谊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汉代“全面复兴”的原因。
2019-08-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智能测评与辅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9 .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分析它们最终(汉代)还是流行开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并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批判思想家在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方面的思想主张。并分析批判思潮出现的背景?
2018-10-16更新 | 164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儒学的核心范畴。“人要‘立于礼一,“‘克己复礼’、‘齐之以礼’,会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与稳定。”“仁者爱人”、“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二者便会相得益彰。”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他认为,“用中为常道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董仲舒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又糅合其他学说,建立起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三汉代以后,在魏晋玄学(以《老》《庄》解儒,探讨有无本体,“自然即名教”,儒道渗透)和隋唐佛学彰显的背景下,儒学经过本未有无、自然说及佛教哲学等命题的深入探讨实现了由宇宙论到本体论的哲学升华。到了宋代,儒学开始以兼综释道,讲求义理的(新的)形式得到复兴,并重新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盖自秦以来,屠杀两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懦君蓄乱,辟君生乱,暗君召乱,暴君激乱.(唐甄)“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黄宗羲)“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圣人起,必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顾炎武)“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富商大贾,乃国之司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范畴。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为儒学增添了哪些内容?
(2)指出宋代儒学新的形式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儒学这一新的形式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经济观点。
2018-06-04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考前20天终极攻略》-5月18日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