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一位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的判决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父亲,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血缘亲情观念不断深化
2 . 于右任《汉武帝陵》:“绝大经纶绝大才,罪功非在悔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该诗针对的是(     
A.秦始皇B.汉文帝C.汉武帝D.董仲舒
2022-11-1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高祖到文景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环境逐渐向好,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在演化中也逐步尖锐,同时,三国问题与匈奴问题也更加推动着武帝当政的汉王朝走向亟需改革变化的极点;从汉武帝个人角度而言,其不同于祖、父的治理方式,面对时代的诉求,汉武帝极具雄心壮志,试图恢复三代之治,自己也先后采取多种举措,但收效甚微,也在客观上让汉武帝寻求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诉求,新的举措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摘编自何金松《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逻辑》

材料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三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羲希望通过重新设置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摘编自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限制君权主张的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398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如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     
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7 .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是
A.董仲舒的主张B.孟子的主张C.李贽的主张D.朱熹的主张
2022-03-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下图为《东汉洛阳城平面图》(局部)。两处太学紧邻辟雍(皇家弟子学习六艺之地)之北,与明堂(天子的太庙)灵台(观天象望气之所)相距不远。据此可知,东汉
A.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B.太学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C.注重政治教化与儒学相渗透D.重视加强对太学的管理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材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从政治、文化角度,写出战国时期“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局面产生背景的三个关键词。
(2)材料二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指出这两个事件各自产生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