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主要思想流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B.兵家C.儒家D.法家
2023-04-07更新 | 2499次组卷 | 22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质。
3 . 墨子曾经主张利用宗教来治理国家,将“天志”(天的愿望)作为治理国家的“法仪”。董仲舒希望利用天的权威来制约君权,他说∶“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这表明(     
A.儒墨两家思想相互交融B.神化君权成为社会共识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D.有序社会成为共同追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韩非子认为:“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谋臣,多次进谏遭拒,后被赐死)之祸……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这反映出韩非子(     
A.主张依法量刑B.推崇无为而治C.强调赏罚有度D.提倡尊德尚贤
2022-08-20更新 | 25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豫西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表中的言论反映出当时(     
人物主张
老子“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孔子“苛政猛于虎”
墨子“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韩非子“上无道揆,下无法守”
A.各家思想相互攻讦B.思想主张体现统治者的需求
C.思想主张趋于统一D.思想主张富于社会批判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墨家认为臣下对君主要尽职尽忠,而不计较君臣间应有的礼节。同时,君对臣也要完全信任并授予其高官爵、重俸禄、具体政务和专断之权。如若“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墨子的这一学说(     
A.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B.倡导限制君主的权力
C.强调君臣间的互惠互爱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孙子兵法》开篇载:“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君主发动战争,必须先确保是“唯民是保”的有道之战。而且,“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由此可见,当时的兵家(     
A.认为战争是无奈之举B.意识到百姓厌恶战争
C.具有强烈的民本色彩D.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墨经》中涉及力的定义、物体的重心、力的平衡及有关杠杆、桔槔等器械的描述与说明。学者杨向奎称墨家实际上“已看到了空间是运动的异质共存形式,时间是运动的异质转变形式”,这种“时空本质的理论,解决了运动学上的重大问题”。这反映出墨家学说(       
A.蕴含一定的理性精神B.重视探求自然和技术总结
C.汇集了诸子百家之长D.代表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孔子则说:“仁者,爱人”“君子义以为上,闻义不能徙”。这反映了二者
A.阶级立场的迥异B.治世理念的分歧
C.道德修养的高低D.所处时代的不同

10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2-03-09更新 | 439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2022年高二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