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中西自由观念]

材料一   儒家意在以“修己”的方式实现个性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实现内显的心性自由和外在的无拘无束。通过“学”达到“不逾矩”,从而实现“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以希冀达到“内圣”的基础上以道德表率实现“外王”的境界。

材料二   在古希腊,一个有资格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人便被称为“自由人”,能够参与城邦政治、分享城邦权力成为古希腊人政治生活的理想指引,成为个人自由的表现和根本保障。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与观念,造就了古希腊积极式的公民参与自由,通过参与和构建政治生活、享有政治权利的积极性外化路径之下方能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诗雯《中西古代自由观之差异及超越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儒家与古代希腊自由观的主要内涵,并简析造成两者差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古代两种不同自由观的影响。
2023-03-0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儒家思想在秦汉的发展】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可以从孔、孟两圣的生平经历中略见一斑。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十四年间先后到达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但均未能找寻到施展抱负的舞台。与孔子相隔百年的亚圣孟子,同样在学成之后周游列国,历至梁、齐、宋、滕、鲁等国,不过与孔子一样,孟子的政治理念也始终未获明君赏识,最后负憾而终。

——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地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叔孙通向刘邦提议,“儒生虽然不能一块和您打天下,但是可以辅佐您治理天下。臣愿意去召集鲁地的儒家学者,与臣一起制定礼仪。”为了让刘邦能够接受儒家的礼制,叔孙通从汉初实际情况出发,对儒家古礼进行改良,制定出了一套符合刘邦需求的礼法。刘邦看到后,感慨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可以如此尊贵!”

——摘编自《叔孙通:被遗忘的圣人》

材料三   董仲舒时期的儒学,通过对诸子之学的吸纳,其理论体系相当庞大,而其对现实的关注也在深入。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理念,强调君权神授以及国家政治思想各方面的高度统一,这几乎完美地满足了当时统治者对于政治哲学的一切需求。

——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地位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及当时儒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托大禹之名作《禹贡》,提出大禹治水时,根据山川分布将天下划为“九州”。“九州”的分布北至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岭南-带,西至陇东高原。中原是核心,九州是文明区域的范围。由此可知,“九州观”(     
A.反映夏朝行政区划和疆域B.寄托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
C.促使儒家学说成为显学D.有利于县制在各国推广
2022-08-1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等名校联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这套信仰体系既解释人生,也规范行为,尤其关注生活中特别是家庭中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靠空洞的教条铸成笼子去约束,而是以具体要求教化人们。这一信仰体系(     
A.强调隆礼重法B.崇尚顺其自然C.提倡兼爱互利D.主张为政以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老子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倡导“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上述言论所体现的政治理念(     
A.凸显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B.促进当时人才使用革新
C.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D.反映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为历史文献对先秦至两汉不同时期儒生区域分布状况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献记载内容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录先秦时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齐鲁人四十五人,约占58.44%;卫宋陈楚吴人十二人,约占15.58%;秦人二人,约占2.60%;籍贯不明者十八人,约占23.38%。
《史记·儒林外传》共列录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齐鲁人二十八人,约占71.79%;燕人、砀人、温人、广川人、雒阳人共计七人,约占17.95%;籍贯不明者四人,约占10.26%。
《汉书·儒林传》综合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齐鲁人占45.60%,其他地区约占46.11%,籍贯不明者约占8.29%。著名的儒学学者中,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甚至苍悟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辅(京畿地区)名儒约占总数的5.18%,三河(畿辅之地)名儒约占总数的5.70%。
《后汉书·儒林列传》东汉著名的儒学学者,齐鲁人约占36.36%,其他地区约占63.64%。其中,关中学者约占6.82%,河南、河内、南阳学者约占7.95%,会稽、九江、豫章学者约占6.82%,巴蜀学者约占10.23%。

根据材料指出从先秦到两汉儒生区域分布变化呈现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2-05-10更新 | 485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据《礼记檀弓》记载曾子病危在床,侍奉的童仆在旁,看着他的竹席说:“这席子华美而光滑,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吧!”曾子听到后,立刻要求扶他起来更换席子。席子撤下后,曾子尚未躺好就去世了。这反映出
A.贵族政治仍有较大影响B.私学兴起冲击等级观念
C.儒家对礼法秩序的维护D.转型时期文化基本定型
2022-05-07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老子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由此可知,两者都(       
A.认同德主刑辅B.主张顺应民意C.代表平民利益D.具有辩证意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夏朝以来,国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尤其是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这六位君子恪守礼制,并依此彰明道义,成就信用,明察过失,倡导仁爱,讲究谦让,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实践了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大同社会比,小康社会包含以下特征:“天下为家”的专制制度、“大人世及以为礼”的阶级礼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家庭赡养制度、“礼义以为纪”的社会制度。小康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安定宁和,但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社会。人们可以用礼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去除祸乱,保障君臣有序、父子有情、兄弟和睦、夫妇好和,构建了一个差别有等、上下有序的社会。

——摘编自满新英《“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

材料二   王夫之不拘泥于任何门户之见,他曾将老子哲学中“极则反”的循环论改造成“天地之化日新”的发展观,将佛教的“能”“所”范畴改造成一种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在政治上,他既反对法家的严刑苛法,又看到儒家单纯强调人治和德治的弊端,因而提出“任人”与“任法”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除此之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王夫之也表现出极为开放的态度:“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敌国之财皆吾财也。既得其欢心,抑济吾之匮乏……本固邦仁,洞然以虚实示人,而奸究之径亦塞,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善谋国者,何惮而不为也。”

——摘编自周秋光、黄召凤《王夫之思想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王夫之的思想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出“小康”概念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
A.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B.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C.推行不别亲疏的严刑峻法D.施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