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墨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14-16世纪的东西方,都有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但其性质和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却是迥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思潮就以道德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形式在诸子百家的相互辩难、相互补充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一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有”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一一被特拉克(意大利诗人,1304---1374)

                    “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

                                                         一一一波吉奥(意大利历史学家,约1380---1459)

材料三   他(李贽)不是一个哲学体系的创立者,确切些说,他是一个时代主导价值观的“反叛者”、主体价值观的“补漏者”一一正如他临死前说的,我的所作所为,于“圣教”有益无害,然其所说之“漏”,且言辞之烈,毕竟痛彻挡权者之内心深处。

——《试论李贽人性论思想及其局限》


(1)结合所学,指出先秦儒家和墨家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先秦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
(2)归纳材料二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简要分析该思想产生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性质和历史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东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善于制作机巧器械的手工劳动者,有自己独到的工巧思想。墨子肯定了“巧”在工艺造物中的美学标准,认为“巧”是工艺技术水平的反映。同时他认为工巧的前提是“利人”,不利于人民百姓的“奇巧”和“淫巧”是“拙”,因而反对过度装饰,批判当朝贵族的奢侈之风,由此实现了“工巧”与“利人”的辩证统一。此外,百工的造物活动须有法可依,最高的法则是“法天”,造物活动要遵从上天的“兼爱”和“交利”之意旨,也含有符合于天的自然规律之内涵。墨子的工巧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为战国乃至汉代工艺造物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摘编自余静贵《论墨子的工艺美学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工巧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墨子的工巧思想。
2022-04-2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子十分重视教育,他以染丝为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兼收“农与工肆”之人为徒,讲学兴教。他教育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要求弟子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他强调君子只有通过艰苦的身体劳动,才能达到“身强、志远、气盛”的境界。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提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的原则,并一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

——摘编自王思中《墨子教育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与儒家在战国时期一起号称“世之显学”。墨子指责王公贵族“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认为“制为节用之法”,“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墨子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怠惰思想,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提出“仁则兼矣”,“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非攻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兼并问题而提出的主张。墨家提出“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点,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历史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墨子生息的邹鲁小邾国学术昌盛,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所以当地人喜好学术、技艺。除儒家思想外,这里还保留着夏商遗风,尊天、重鬼神的观念还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墨子的思想中也有所反映。墨子是个手工业劳动者,他的门徒也大都是小手工业劳动者,他们长期劳动、生活在普通民众当中,认为天下之大患,在于“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只有亲身受过劳作之苦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感受。

——《墨翟与<墨子>一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思想产生的条件。
(2)如果我们要研究墨子的出生地,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哪一个。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Lykeion)。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材料二: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三   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并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墨子》《论语》《韩非子》
信鬼神信亦不信不信鬼神
兼相爱,交相利仁爱;由己及人无爱;利己
信奉天意信奉天意不信天,信暴力
反对奢靡礼:享受与节制张扬私欲
崇奉圣人崇奉圣人反对崇圣
尚贤能举贤才不尚贤,以术御臣
崇尚教化教罚并用崇尚法治

材料二   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

人物、学派主要观点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
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
斯多亚学派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结合墨家、法家,说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当时社会上“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其意思是,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墨子认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会有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利益的事情,因为牺牲他人利益的同时必将损害自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揉和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
——摘编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广义的“博爱”就是社会主义,是人道主义,就是为人类谋幸福,能普及于人人,是公爱。他说“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人道主义,主张博爱平等自由,社会主义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实为人类之福音。”但同时他认为“我国古代若尧舜之博施济众,孔丘尚仁,墨翟兼爱,有近似博爱者,然则狭义之博爱,其爱不能普及人人”……孙中山的“仁爱”表现为爱国、救国、爱人民,与中国社会现实的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其博爱的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求福利,为祖国争取独立和自由。在这里,他把爱推及一切人,从而使儒家、墨家以及西方基督教关于爱的精神达到了统一。
——马武刚《孙中山的“博爱”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墨子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博爱观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6-06-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辽宁省辽南协作体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