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1)孔子的主张为何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采纳?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朱熹是怎样“重新解说”孔子的?
2012-03-12更新 | 10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中规定:“子告父母,妇女告威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杀头)”下面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二年律令》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B.反映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C.材料说明了汉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
D.材料体现出汉代法律实行严刑酷法
3 . 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
历史概念:        
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三纲五常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D.格物致知
2020-12-07更新 | 837次组卷 | 2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始终。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特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对此,《公羊传》解释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摘自林益铭《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已。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葛剑雄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影响统一的因素解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相类似,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统一。地理环境差异大,交通不便影响国家统一。
人口迁徙大量人口的迁徙,文化认同和血肉关系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为统一的中国提供了人力、物力基础。
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中国基本农业区内,交通越便利,手工业和商业越发达,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越分离,统一的因素越大。
文化与制度文化和制度的一致有利于产生比较一致的国民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时因地制宜的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个人与阶级、阶层的作用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国家统一中发挥的作用。
(1)仔细阅读材料一,概括《春秋·公羊传》中“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三家关于“大一统”思想的主张。
(2)阅读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践行董仲舒的主张所采取的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以秦、汉史实为例,说明“大量人口的迁徙,文化认同和血肉关系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为统一的中国提供了人力、物力基础。”②结合唐朝贞观年间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说明“个人在推动国家统一中发挥的作用”。
2020-09-08更新 | 183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东汉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记载了当时所见西汉时期各学术流派的著作,以下是各派著作数量变化的简单统计:
学术流派汉初著作数汉武帝之后著作数
阴阳家2种21篇
法家1种31篇
纵横家3种40篇3种5篇
杂家2种54篇28篇

对上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汉初学术思想较为繁荣
②社会动乱导致文化衰落
③朝廷禁止诸子思想传播
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7 .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法典》节选

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自由、财产和反抗压迫。
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所有公民都有权参与政府。每位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自由。
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非政治性权利。
……
第488条:满21岁为成年,每个人从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为能力。
……
第546条:给予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利和保障。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以今日之中国视泰西,中国固为野蛮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各国重视法治,能做到以法治国,所以西方各国日益强盛。而晚清统治,长期以来以守旧为荣,以变法为戒。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形成国势日衰的局面。立宪法为一切法度的根源……国会是确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行司法独立为立宪政治之根本。”

孙中山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宪法是立国的基础,国家强弱之点尽在宪法。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政治上的宪法,就是支配人事的机器……我们现在来讲民治,就是要把机器给予人民。”

李大钊认为:“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在法律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它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它就跟着变动。照法律而言,必须将旧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废止之,扫除之,如私有权。另规定一种新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将资本财产法、私有法改为公有法之一种制度。”

——贾孔会《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革新》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人权宣言》与《拿破仑法典》两部法律文件内容的异同。

(3)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与法律思想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2018-05-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四月预测押题精选:(一)(北京卷适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列选项中,对以下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陈寿的作品于明清成为“四大奇书”之一
B.此时鲜卑拓跋部改国号为魏,定都平城
C.汉武帝时期的海上交通线促进文化交流
D.儒家文化是东北亚地区文化的重要内容
9 .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一、文字信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1)依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图片信息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2)运用这一图片信息可研究民国初期哪些历史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至少说出四个历史主题)。
答题示例
主题:国民大革命
理由:广告刊登时间为1926年;广告中有孙中山像、“革命尚未成功”标语。
三、数据信息
表一中国自然灾害朝代分布

表二古代欧洲国家各种自然灾害每四百年发生次数

——卜风贤《中西方灾荒史:频度及影响之比较》(注:命题人对上述表格略有删改)
(3)通过对比材料中两个表格的数据,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越接近近代,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就越高。这一结论是否正确,请你结合材料分别说明理由(注:只从正确和不正确两个方面考虑)。
四、实物信息
建筑被称作“凝固的历史”。如果你到美国华盛顿旅游,便会看到眼前三大建筑物。

(4)结合眼前的三大建筑物所承载的政治功能,联系所学的知识,请你概括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所反映的政治特点。
2016-11-18更新 | 3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