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东汉灵帝嘉平四年,朝廷下令,把经过官方审定的经书,刊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开阳门外的太学内讲堂前。据此判断合理的是(     
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私学的发展
C.学习儒学有了标准范本D.造纸术尚未改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某学者认为,秦始皇与汉武帝有类似之处,都是儒家和法家的结合。秦始皇崇尚“严刑峻法”,但也利用儒家理念辅治;汉武帝以孔子为宗师,却用管子、商鞅的法家思想佐治。该学者认为,两者的做法(     
A.挑起了礼治与法治的争论B.形似而实质矛盾
C.都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D.具有内在一致性
2023-02-2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汉武帝时设置太学,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到西汉末期,太学拥有超过三万名学生,就读太学成为当时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这反映了汉代(     
A.儒学的地位上升B.重视学术研究
C.统治者以文治国D.注重官员选拔
2023-02-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经济主政者。他认为“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惧),法设而奸禁。网疏则兽失,法疏则罪漏,罪漏则民放佚而轻犯禁。”他还指出,应该“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桑弘羊的见解(     
A.蕴含了儒法相适的理政思想B.意在促进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
C.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融合D.源于天人合一观念的现实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代地方上的文士如果能够掌握儒家学说的教条,并能结交各级政府官僚,就能被保送并成为贤良方正、孝廉、茂才、博士弟子等。材料可用于探究(     
A.察举制的弊端B.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科举制的弊端D.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6 . 董仲舒认为,人和天是可以相互感应的,如果自然界发生了灾害,这就是对人间的警告,如果不去反省改正,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衰败。由此可知,“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     
A.借助自然强化皇权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宗教迷信盛行一时D.儒学仁政民本思想
2022-07-12更新 | 472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武帝时在长安设立太学(即大学),推行教化。董仲舒认为“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设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郡国乡邑也要办各级地方学校,把儒家《五经》列为教学内容。这说明,西汉政府
A.废除了贵族特权B.兼用儒法思想C.确立了儒学正统D.调整了选官标准
8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建立了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汉代帝王均能因灾异敬惧修省。如宣帝地节三年九月地动,十月宣帝下罪己诏:“乃者九月壬申地动,朕甚惧焉……今复伤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材料表明这一思想
A.完全背离了孔子传统儒学思想B.旨在维护加强君主专制权力
C.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实践D.具有批判与改善政治的功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董仲舒将“五经”的经义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根据犯罪者的犯罪动机来进行断罪。董仲舒所著《春秋决狱》记载:有个女子的丈夫坐船时不幸淹死海中,无法找到尸体安葬。按照法律,丈夫没有埋葬前,女子不能改嫁,否则处死。但是四个月后,父母命该女子改嫁。如何处置该女子,董仲舒的观点最有可能是
A.该女子应死罪B.该女子与父母同罪
C.该女子应免罪D.该女子免死但有罪
2022-03-20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阶段性联合测评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省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武帝之后的宣帝朝先后共有六位丞相:蔡义、韦贤、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蔡义,治《韩诗》出身,汉昭帝的老师;韦贤,号称邹鲁大儒;魏相,少学《易》,举贤良为官;丙吉、黄霸、于定国都是少学律令,后来也改学儒学经典。这表明
A.官僚政治不断完善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强
C.儒法学说走向融合D.皇帝文化水平逐渐提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