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所示为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表中变化说明
西汉前期西汉中期西汉后期东汉
2.7%15.7%32.3%30.3%
A.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B.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D.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2 . 董仲舒认为德治与刑罚在治理国家时如同四季有寒也有暑,统治者应该“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董仲舒意在强调治国应
A.通过道德教化民众B.实行大一统统治
C.稳固儒学独尊地位D.法治与教化并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颜氏家训》中记载,隋朝统一之初,南方士人都讲究场面,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宁可让妻子忍受饥寒,也要保证车马服饰的整齐。北方士人则多靠妇人持家,精美的衣服和贵重的首饰不可缺少,夫妇之间也以你我相呼,不讲妇人敬夫的礼节。这反映出当时
A.妇女社会地位大为提高B.社会上盛行奢靡攀比的风气
C.传统儒家伦理彻底崩坏D.家庭成员地位存在地域差异
2021-10-19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写道,直到“西汉文景时期,文化上的战国局面依然存在”,“当时一些儒家学者和大臣站出来,批判法家学说和秦朝的法治政策,警告汉朝皇帝,秦朝的老路走不通”。据此判断,这位学者意在
A.批判秦代严刑苛法的恶果B.阐述文化“大一统”之必要
C.践行“无为而治”的要求D.推动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需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

——摘编自荀子《荀子·议兵》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秦统一后,“师申(不害)商(鞅)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又好用酷之吏, 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其最终结果则是二世而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因此董仲舒总结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也就是说,“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

——摘编自李俊芝等《董仲舒的德本法助思想》

材料三   黄宗羲的“治法”论所依托所维护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及“天下之法”的制度,与法家为维系君主独断独裁、绝对专制而施行的“以法治国”正相反。他抨击“非法之法”,而且把秦政秦法列为“非法之法”之首,就是抨击法家政治和法家的“以法治国”之术。

——摘编自俞荣根《黄宗羲的“治法”思想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善治”主张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法治”思想的本质,并说明黄宗羲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6 .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工具;注释和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成为当时社会独一无二的显学,也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这--状况
A.促成了社会普遍的读书风尚B.有效遏止了佛道思想的传播
C.致使百家争鸣现象开始衰落D.推动了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
2021-10-1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首书:“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日:“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为先言王而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统也(为了使用天下通用的统一历法)。”

——摘编自《公羊传》

材料二   董仲舒用经传上的话来发挥自己的思想,在“元年春王正月”这几个字上作了许多文章,用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讲“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把第一年称为元年是重视开始,要端正根本,皇帝是根本,刚即位是开始,一定要树立正气,为天下作表率。还认为,春代表天,在王之前,在王之后有正,正就是政,政是统治人民。“春王正”三个字的顺序意在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董仲舒由此发挥自己的政治思想,使原本指统一历法的大一统.有了特殊的丰富内涵。一是反对诸侯分裂割据;二是加强中央集权,两屈两伸就是此意;三是要将儒学意识形态化,成为全国统一的思想。

——摘编自张鹏《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到西汉“大一统”思想内涵的变化,并概括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2021-10-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恢复,已积累起足够的财富,具备一定实力。这样,主张“无为”的“黄老之学”,显然已不造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王朝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强专制。而要使这个政权的统治强化,必须首先改变那种软弱无力的“无为而治”,代之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

——摘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请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摘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武帝治国思想的调整加以评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说教化是政治的根本,刑狱是政治的形式,两者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作用是一样的。董仲舒从君权神授、君权至上的思想出发,提出一套适合封建社会政治统治需要的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即三纲五常,又称纲常名教。他认为圣王治国理政,要建立一套新的礼乐制度,大兴教育,对人民实行德治教化,移风易俗,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人性则是教化的根据。董仲舒还提出以六经为德治教化内容,对人们进行德智美诸方面的教育,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取向,进而培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摘编自迟成勇《董仲舒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德治教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西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围绕着昌邑王刘贺的立废,朝廷上下搬出各种经典,如援引《诗经《论语尚书》等经典中的历史故事,借古喻今,鉴往知来。这则史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儒学思想影响扩大B.社会环境自由宽松
C.君主专制遭到破坏D.儒学教育基本普及
2021-10-1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