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汉武帝时设置太学,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到西汉末期,太学拥有超过三万名学生,就读太学成为当时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这反映了汉代(     
A.儒学的地位上升B.重视学术研究
C.统治者以文治国D.注重官员选拔
2023-02-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借助于道家的“道”建构了“天”,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并强调籍由阴阳五行之气可“观天道”,因而阴阳之气是天人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与孟子的民本主义不同,董仲舒肯定了君尊臣卑和赏罚分明等思想。此外,董仲舒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事天”思想与墨家的“尚同”说有相通之处。

——摘编自唐名辉《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材料二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论的立足点是“道之大原出于天”,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则借助佛学心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使人之本“性”等同于本体性质的“理”或“道”。此后,朱熹借鉴华严宗的论证方式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思想。王旧明发挥佛教禅宗"万法从自性生"的思想,提出“心即性,性即理”。宋明理学家借助佛学思维方式,把儒学“理”“心”“性”等具有道德内涵的概念升华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最终形成极具思辨色彩的心性本体论,从而为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与绝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编自吴丹《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
2023-02-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史记》记载:舜“父顽,母嚣(yin,奸诈),弟傲”,舜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舜因此得到尧的重用。这一记载表明(     
A.孝道传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B.史学编撰以社会教化为主旨
C.尧舜政治理念适应现实需要D.作者以史鉴今倡导政治伦理
2023-02-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自汉武帝时代以后,士人数量剧增。一方面,博士弟子的人数从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增至西汉末的三千人,再增至东汉时代的三万人,郡国也开始设立学校;另一方面,私人教授也愈来愈普遍,“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A.儒学思想影响渐广B.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C.教育体系已趋完备D.士族势力日益强大
5 . 武帝即位之后曾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受命之符”即符合天意,受天命而立的凭据。而“灾异之变”取决于其统治是否符合天意,符合天意就能避免灾异,呈现祥瑞,达到治平。材料可用于阐释,汉武帝时期(     
A.儒学重现实政治轻人伦道德B.政治制度受到鬼神论影响
C.儒学神学化产生的政治动因D.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
2023-01-25更新 | 744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社会通过把王权、认识、道德和行为准则合而为一,使君主制度和君权绝对化。下列表述可以印证它的是(     
A.“天地之性人为贵”
B.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C.“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D.“万物皆备于我”
2023-01-1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北碚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先秦原始儒学注重双向性伦理,虽有“尊尊”之等级,实无“尊卑”之贵贱;汉代儒生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这反映出西汉儒学(     
A.背离了儒家思想传统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完善了纲常伦理体系D.肯定了秦朝的政治统治
8 . 西汉董仲舒认为,为君者必须重视灾异现象的含义,且必须有所回应。因为灾异或由于君之无道或由于君政之有误而起,所以必须追究责任,采取惩罚的行为。由此可见,汉代新儒学(     
A.重视自然灾害的救治B.继承了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C.否定了阴阳五行学说D.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
9 . 西汉后期,汉宣帝全面接受天人感应之说,认可了灾异天谴说。从汉元帝到汉平帝时期,频繁的灾异现象,使汉家即将灭亡的观点深入人心,易代思潮随之而起。这说明天人感应学说(       
A.是导致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B.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C.削弱了国家对舆论的主导权D.使儒学完全不适应统治需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统治者)通过选择,在诸子百家中逐渐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善于继承前朝的典章制度,并与时推移,加以适当的因革损益,使之合于当世,便于应用。其生聚教训之策,更足以内裕民生而外服四夷。内裕民生应视为安邦之本。在分配经济资源,在财产与权力的再分配过程中,儒家满足人民的一个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制度的建构本身,是儒家理念促成的。这个制度文明背后的理念,是维系人心,协调社会人心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摘编自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是如何通过选择确立儒家地位的,并说明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以隋唐到明清的儒学地位为例,阐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