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2019-10-13更新 | 180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西怀仁一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武帝之前,人们对祖先神的关注较少,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B.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C.选官制注重考察孝廉
D.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04-15更新 | 1689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元帝时,尧、舜、禹、汤等先圣贤名,商、赐、由、回、参、子夏、子由等贤徒名,以及忠、仁等伦理道德名大量涌现,而崇尚延年益寿和开疆拓土的人名却明显减少。这说明
A.儒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B.复古思潮在汉代重新抬头
C.道家思想和功利主义已消失
D.统治者严格控制姓氏文化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彻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其宗旨经过综合,则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他进一步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塞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1)依据材料一,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董仲舒和黄宗羲都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从材料三、四来看,他们分别继承了哪些不同的内容?他们的发展又有何不同?
2018-10-18更新 | 221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这引起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武帝赦免了他。这段材料说明
A.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
B.上天要惩罚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C.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2018-09-2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2018-07-12更新 | 1169次组卷 | 5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
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两汉时期,在“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观念的影响下,当时有“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之说。由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厚葬高峰。据此可知
A.两汉时期社会风气淳朴
B.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达
C.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
D.儒家思想关注身后世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