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决狱”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董仲舒在判处232件案件后,总结自己的主张和经验,编成了一部《春秋决事比》(决事比是汉代的法律术语,指具有权威性的、在裁判中可以援引的判例),并提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此后,“春秋决狱”盛极一时,此风一直沿袭到魏晋。

——摘编自蒋来用著《法学的故事——推开法律之门》

材料二在西方社会,“法”这个东西是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甚至经常会与上帝制定的某些神圣的法则密切相关。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法律制度下,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轻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凡是有纠纷就一定要弄出个准准确确的“对”和“错”来!只是到了最近30年,诉前调解也开始逐渐增多。

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建立了一套独立于自然界,完全约束人类的规则,这就是法律。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地生活在世界上的。

而中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始终没有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认为人类要遵从的规则也是自然界规则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最大的概念叫做“天”,人是属于天的一部分,要遵中“天”的运行规律(天条)。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的法律体系强调人类要遵守自然界的整体规律。因此,中华文明不是个精确的文明,宏观思维模式导致了模糊,不注重精确,而注意“实用”。

——摘编自《文明的差异之道德与法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决狱”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西方法律有何显著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孳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如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天理、人欲)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摘编自朱熹《朱子语类•论治道》

材料三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君权观”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来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原因。
2020-03-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马融注(《论语》):“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时间内容
1862创办北京同文馆
1863创办广东方言馆
1866创办福州船政学堂
1867创办天文算学馆
1872187318751887派遣留美学生共120

材料四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5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马融的注解体现了孔子哪一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汉武帝的举措对当时的教育和思想领域分别产生哪些影响?
(3)材料三的教育实践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4)据材料四,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反映了我国将实施哪一重大战略?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2020-12-0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所谓“健全人格”,当具下列条件:(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

——《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敦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擘)、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与孔子讲学相比有何异同?并分析这一时期实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1952年院系调整的现实意义。
2020-11-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

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

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材料二 大众网报道,2018年是孔子诞辰2569年,备受关注的35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即将举行。其中,2018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将于927日晚在曲阜孔子文化会展中心剧场举办,此外戊戌年祭孔大典将于928日上午在曲阜孔庙举行。926日至28日,“孔孟之道与中华民族精神”国际学术会议暨中秋儒学会讲将在孔子研究院举办,届时CCTV将进行现场直播。

材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祭孔活动有哪些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阳主德而阴主刑,阳为主而阴为辅;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单纯依靠儒家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法律制度的儒家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学化的形式取代落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忽视“政刑”,甚而主张“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闽广商人手中,长期以来在朝贡贸易下,海外商人属于非法商人,直到1567年开放海禁以后才获得合法身份,但商船、数量和贸易地区仍受到严格限制,海关税饷虽有定额,但往往官吏“卖放指吓,倍索常例之外”。另外明朝政府刑法民法部分,有时“以罚代刑”,有时“以刑代罚”,更别说有独立的商法或海商法了。15到17世纪,中国海外贸易商人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独资和合伙制度,其雇佣的工人多由虚拟血缘关系的“义男”“义女”组成。这一时期商人群体虽然形成了商帮,但组织涣散,缺乏自发形成的海外贸易同业组织。

——摘编自王晶《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融合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商人群体的状况,从思想角度分析其成因。
2020-01-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材料一泉沟墓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是丝绸之路战略要冲,扼吐蕃通唐朝和中亚之门户。8 世纪时吐蕃统治青海地区。壁画墓盛行于汉文化区,但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 泉沟墓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吐蕃时期壁画墓。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图像内容又兼具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出土的鎏金王冠显示墓主人很可能与吐蕃当地王室有密切关系。


——摘自全涛等《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吐蕃时期壁画墓》


(1)依据材料一,概括泉沟墓反映出的 8 世纪时青海地区文化的特点,分析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孔子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此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士的活动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以儒教为中心的方面,有“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 宋代儒家复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明清之际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我们都能感到这一精神的跃动。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2)依据材料二,仿照下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任选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说明“士”在思想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2020-07-1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出身于贵族家庭,起初任鲁国的官职,孔子在这小国,基于与希腊人的冲动的类似的理由,为了发现并传授知识,也设立了一种学校。是中国的无法制和无秩序,使他深感悲哀,所以才如此……但因宫廷中的阴谋,损伤了他的声望,使他所提出的改革方案落空。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人类文明简史》

材料二   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有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五经博士为教官,有时皇帝亲自到太学讲课……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为吏有成绩,重得选举入充皇宫侍卫,再由侍卫分派到中央及地方政府担任各职。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孔子为教主,为神明圣王,配天地、育万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子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孔子创立学校的影响,并简述孔子在鲁国实行改革方案的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太学的设立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关于孔子的形象,有两点认识可以提供选择讨论:①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分析康有为对孔子所持态度的原因:②新文化运动的人士提出“打到孔家店"的主张,分析孔子这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2020-05-10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9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教育为例,我们看某中学一研究小组举办了一个有关中国学校教育变迁的图文展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材料二: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材料三: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3)列举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两部书?康有为的思想有何特点?由大学堂的章程和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这一目的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材料四: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



(4)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因为什么?
2020-03-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教育反映出时代的社会需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西汉的建立,结束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思想禁锢的时代,“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文礼……于是‘喟然叹兴于学’,文化教育开始从沉闷肃杀的氛围中走出来……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长沙文史网《西汉儒家教育与官学模式的确立》

材料三:黄宗羲提出了国家的人才必须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校要肩负起为国育才的重任。他设想的学校体系有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地方的郡县学、乡村的小学,还有私立的学院。受教育的对象既有王公贵族的子女,还有黎民百姓的子女。黄宗羲认为学校还应是政府监督机构,他意图赋予学校议政的功用,使学校成为监察机关。他的理想中的学校是国人的代表机构,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以天子为代表的政府进行对话的检察机构。这种对话不是一种对立,而是通过议政来起到限制君权的作用,从而实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摘自高维英《论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且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对于“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宗羲设想的学校有何特点。
2019-12-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