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A.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2022-12-16更新 | 234次组卷 | 30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宣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3 . 汉武帝曾经告诫大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材料主要说明西汉
A.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已经成熟B.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
C.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D.形成了官员考核的唯一标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同时,孔子重“人事”而轻“鬼事”,重“生”轻“死”,对鬼神和死持“避而不谈”的态度。孟子延承了孔子天命思想,他将天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诚者,天之道也”。诚是它的本质属性,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本原,人的性善和仁义理智等都来自于天赋,由此延伸出的是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主张修身行法,强化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性。荀子继承孔子重道德、重人事、重天命的观念,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顺应天道为人类造福,君子之道不等于天道,一者曰统一的关键是克服情欲从而“人定胜天”。

——摘编自赵旸《先秦儒家的天命观》

材料二   汉初君臣从秦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实行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与民休息,稳定社会秩序,经过几十年的恢复,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期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儒家学说代替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这时的儒家学说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而是在吸收先秦儒、道、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官学,它不同于普通的学术流派,而是摆脱了学派的藩篱,兼容并包各种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具有“杂家”的色彩。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的天命观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西汉文帝上位后,国家连续几年都在发生灾祸,粮食收成很差,很多百姓成为了流民,汉文帝想尽了办法,每年都会花费很多钱在治理灾祸上,但是仍然不管用,民间就逐渐有传言:是不是老天不承认这个皇帝,才降下灾祸。为了安抚百姓,汉文帝公布了“罪己诏”,把自己的错误写下来。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批评时政成为儒生的追求B.天人观念影响政治生活
C.儒学成为限制君权的工具D.封建迷信思想走向僵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传入
2021-03-23更新 | 249次组卷 | 49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西汉至王莽时期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情况表。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日益巩固B.社会重学风气得以提高
C.选官途径日益多元化D.精英教育渐趋世俗化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了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是如何将儒术扩展后又延长的?产生了怎样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自汉高祖刘邦后,汉代皇帝谥号依次为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孝宣帝……谥号中“孝”体现出(     
A.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B.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C.宽厚待民的仁政表范D.推行独尊儒术方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立太学时,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后来太学中的科目及人数逐渐增多,汉元帝时,博士弟子人数突破了千人;公元1世纪初,甚至达到了上万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之学的复兴B.西汉人口的大幅增加
C.城市规划的发展D.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