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博士”这一名称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注: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上述材料反映了
A.百家争鸣局面在汉代再现B.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C.习儒学是入仕的唯一途径D.儒学黄老之学融合发展
2020-08-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材料一泉沟墓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是丝绸之路战略要冲,扼吐蕃通唐朝和中亚之门户。8 世纪时吐蕃统治青海地区。壁画墓盛行于汉文化区,但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 泉沟墓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吐蕃时期壁画墓。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图像内容又兼具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出土的鎏金王冠显示墓主人很可能与吐蕃当地王室有密切关系。


——摘自全涛等《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吐蕃时期壁画墓》


(1)依据材料一,概括泉沟墓反映出的 8 世纪时青海地区文化的特点,分析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孔子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此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士的活动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以儒教为中心的方面,有“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 宋代儒家复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明清之际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我们都能感到这一精神的跃动。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2)依据材料二,仿照下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任选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说明“士”在思想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2020-07-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A.中央权力的弱化B.专制思想控制的加强
C.国家的分裂局面D.儒家以外各学派消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

——《汉书·艺文志》


(1)依据材料一,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结合所学,概括西汉时期复兴儒学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先进知识分子为实现这一转变做了哪些努力。
2020-04-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传承儒家经典出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学派。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主要原因是它
A.反映了儒生改变地位的愿望B.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C.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D.提倡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6 .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中的主张实施后带来的影响有
①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   ②儒家开始垄断教育
③儒学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④其他各家逐渐消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 .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回答:
(1)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秦朝和西汉时期有何不同遭遇?
(2)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在宋明时期又有何新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8 .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
A.“推恩令”的颁布B.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C.“丝绸之路”开通D.儒家学说受到重视
2020-01-21更新 | 306次组卷 | 2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春秋繁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关于“灾异之变”事件

《史记·儒林列传》这样写道:“中废为中大夫,居合,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摘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汉书·董仲舒传》中则这样写道:“先是,辽东高庙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侯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摘自东汉班固《汉书》


(2)从材料二中,找出司马迁与班固对同一人物(董仲舒)同一事件(“灾异之说”)的描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描述?
2020-01-20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艺术和历史是建筑的精髓。

材料一   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

——刘向《五经通义》



汉长安城 “辟雍”建筑复原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经通义》中描述的汉代“辟雍”的功能,并结合所学分析刘向如此描述的目的。

材料二   南京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1925年,建筑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在评选中荣获首奖,被聘任为陵墓建筑师。吕彦直将中山陵的总平面设计为“略成一大钟形。”评判顾问凌鸿勋称赞这一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警世之想。”此后数十年,人们也赋予它“暮鼓晨钟”的寓意。



(2)结合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分析中山陵“自由钟”设计造型所体现的寓意。

材料三   我国文物建筑保护法律体系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四个层次组成。为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最大限度保留各时期具有代表性发展印记”的要求,2019年10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示了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其中包括胡适旧居、北京国际饭店、天安门观礼台等颇具时代意义的地标性建筑。

《历史遗址法》《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是美国在管理国家公园和建筑遗产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另外,公园管理局还通过“税收激励计划”,鼓励私营部门投资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私营部门恢复使用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可以获得10%或20%的税收抵免。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美在历史建筑保护措施上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