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伸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学地位变化的看法。
2023-02-20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中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呈贡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摘编自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从政之人应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不被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其主张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礼的变迁

时期概况
汉高祖时期“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叔孙通“大抵皆袭秦故”,以致被鲁之儒生斥为“不合古”,最终“未尽备而通终”
文景时期都有过重新制定礼仪制度的讨论,均未能付诸以行动
汉武帝时期即位之初就显示出对礼制的极大兴趣,但“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对礼制的强化,“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泰)山,定宗庙百官之仪”,“天人感应”的色彩强烈
汉宣帝时期儒家学者纷纷通过解经注礼的方式著书立说,表达自己对礼的看法,从而开始了对礼学的再创造过程
自西汉元帝起事事以循古为善,从而掀起了西汉后期礼制的“复古”思潮

——摘编自李若晖《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0-02-20更新 | 317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统测历史试题

4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乙卯,礼科教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九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018-11-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传统的生命延续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每当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文化传统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社会历史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传承和创造传统的过程,社会转型归根到底是传统的转型,即社会成员用新的时代精神整合扬弃原型社会中的旧传统,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并且能够满足现实人类实践活动需要的新传统。

——摘编自钱国旗《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根据材料,就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