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同时,孔子重“人事”而轻“鬼事”,重“生”轻“死”,对鬼神和死持“避而不谈”的态度。孟子延承了孔子天命思想,他将天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诚者,天之道也”。诚是它的本质属性,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本原,人的性善和仁义理智等都来自于天赋,由此延伸出的是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主张修身行法,强化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性。荀子继承孔子重道德、重人事、重天命的观念,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顺应天道为人类造福,君子之道不等于天道,一者曰统一的关键是克服情欲从而“人定胜天”。

——摘编自赵旸《先秦儒家的天命观》

材料二   汉初君臣从秦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实行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与民休息,稳定社会秩序,经过几十年的恢复,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期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儒家学说代替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这时的儒家学说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而是在吸收先秦儒、道、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官学,它不同于普通的学术流派,而是摆脱了学派的藩篱,兼容并包各种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具有“杂家”的色彩。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的天命观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了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是如何将儒术扩展后又延长的?产生了怎样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家立儒而尊、权威强化”,“家族奉儒为范、宗法教化”,“社会以儒名教、道德醇化”的方式传承,形成了跨时空魅力。中华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强劲的生命力根源于它的生成是“立以生活根基,上农尚伦”,它的教化是“遵以认知心理,入世觉事”,它在功用实现上是“导以回报机理,德者有得”。

——摘编自王正文、袁慧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时空魅力与生命力根源》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濒临国家与民族危机的特殊历史境遇中,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体系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与挑战。诸多仁人志士投入“救亡图存”的探索。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导致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出现“一盘散沙”状态。…新文化运动时期一股激进的民主主义文化大潮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扬“文学革命”的大旗,大力抨击传统价值观体系,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助动力。

——摘编自侯松涛、程美东《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价值观变迁过程中,如果完全没有国家主导性力量把控,极可能出现价值观在多元化中的失控。要在弘扬和坚持一元性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推动价值观多元形态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一元指导与多元取向在价值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叠互通中,整合在民族历史进程中洗炼出来的积极性价值观精神。这些价值观精神,既包括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的精华要素,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

——摘编自侯松涛、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民核心价值观发展演变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中“人文”二字最早可见于《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它突出了“教化天下”的社会价值,《后汉书》中亦有“人文犹人事也”的注释。儒家思想重视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伦理关系,尤其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儒家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是坚持以道德为内在本体和人文为外在发用的统一,从而凸显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政治价值和伦理价值。

——摘编自侯宾《梁漱溟与儒家道德人文主义》

材料二 布洛克认为,西方思想主要存在三种看待人与宇宙的思维模式:第一种是超自然模式,即以神为本位,人和自然都是神的创造物;第二种是自然模式,认为人和其他有机体一样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第三种是人文主义模式,集焦点于人身,从人的经验出发理解自己、上帝于自然。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最初在达·芬奇画笔下的维特鲁威人身上找到了早期表达形式,后又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先驱笛卡尔那里得到了集大成的阐释。笛卡尔认为,人类共同的本性即理性把人与非人区分开来,“我思故我在”;人不需要依靠神祇,通过理性即能把握世界;人不受历史、政治等外部因素的束缚,像维特鲁威人一样顶天立地地站在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蒋怡《西方学界的“后人文主义”理论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精神”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主义模式”的主要内容。试比较西方人文主义与儒家人文主义异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先民在天人关系上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材料二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三   董仲舒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措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于首奎《两汉哲学新探》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商到西汉时期中国先民在天人关系上的认知变化,并简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积极影响。
2020-02-1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学术思想的变迁。
(2)材料二中,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家思想加以实践的?
(3)对于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019-03-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思想革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二: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儒家学说是在什么时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
(2)阅读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对待这儒家思想的。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正确的对待?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今天,“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法治思想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意识当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法律的制定修订中,把历史上的或者外国的制度拿来加以改造以为我所用。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古代法治理论,在选择新的治国方略中,它与领会西方法治理论对我们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宋代
明代
1人
267人
36000人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
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三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
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唐至明代“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说明李贽这一看法形成的原因。(4
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