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5-19更新 | 85次组卷 | 15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摘编自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朱子把儒家的伦理纲常提升为本体的“理",又认为“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以对个体来说认真地体认外在事物之理,把外在的理内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才是修养的重要任务。陆九渊则强调道德修养在于对本心的涵养,而不在于向外考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内部两种思路的异同》

材料三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道德修养的两种途径。
(3)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了“继往开来”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说明这一特点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表为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后的第一个年号)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在当时
人物事件出处
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同时,可卫给“罢治中、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奏。《汉书·武帝纪》
董仲舒以《对策》请黜刑名,崇儒术,兴太学。“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史记·儒林列传》
《资治通鉴》
卫绾免丞相职,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蛤为太尉,“上雅向儒术,婴蛤俱好儒”,给请立明堂以朝诸侯。《汉书·武帝纪》
《汉书·武帝纪》

A.黄老之学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B.儒学以强劲的势头开展起来
C.“外儒内法”治国理念初步形成D.儒学的正统地位已开始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先秦时期的“礼”还含情脉脉,而秦汉以后的礼则大量吸收法家精神,成为表达独尊官府的专制统治意志,亦即变异蜕化成了所谓的“礼教”“名教”。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礼法合一、伦理之上B.以礼制刑、法理融合
C.儒学变异、淡化教化D.礼法结合、服务政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后汉书·舆服志》:“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彰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由此可知,汉代
A.官场腐败现象得到遏止B.社会生活体现传统观念
C.世家大族势力严重削弱D.皇权受到礼制思想制约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然十分突出。

材料二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米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结构形式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哪些措施使“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4)除了观念和传统之外,治国主导思想的不同也对国家结构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汉武帝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将孔子与诸侯一起列入“世家”,老子、孙子、韩非、苏秦、扁鹊与人臣一起列入“列传”,而墨子仅二十四个字述及。这反映出,当时(  )
A.正统思想已经形成B.底层民众受到歧视
C.思想流派异彩纷呈D.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8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5058次组卷 | 28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

材料二   (汉武帝)位之初接受童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将士。用好术的国为相。田纷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哪一时期的人物?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影响。
2021-06-0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面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儒学的发展B.君主专制的演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传统科技的兴衰
2021-06-09更新 | 199次组卷 | 24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