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思想勃兴

材料一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

材料二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毋仁恩和义……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初)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汉书·刑法志》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材料四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



北宋东京城
(4)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进行补充?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3-11-0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A)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
A.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B.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
C.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D.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2021-09-06更新 | 7726次组卷 | 7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
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
2020-10-01更新 | 262次组卷 | 23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