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五代僧延寿认为“儒道仙家,皆是菩萨,示助扬化,同赞佛乘”;宋代的孤山智圆自称“宗儒述孟轲,好道注《阴符》,虚堂踞高台,往往谈浮图”。这反映(     
A.程朱理学影响的扩大B.佛教向儒接近的趋势
C.佛教主动放弃原教义D.政治统一格局的确立
2022-10-06更新 | 509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乙卷安徽省2023届高三第一次原创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北宋时奢靡之风一度盛行,社会以浮华为荣,但仍有一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号召士人重视名节,积极修身立业。这批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是
A.追求个人修养的完善B.否定市民阶层生活方式
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D.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2022-05-22更新 | 339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五校联盟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玄学的代表王弼(226-249年)认为“崇仁义,愈致斯伪……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才是治国根本,故应当“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魏晋士人崇尚“无为”反映出当时
A.门阀制度受到抨击B.儒学面临信仰危机
C.无为而治成为主流D.三教合一趋势显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之际佛教文化的输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几乎遍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了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重大变化。同时,所输入的佛教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中国历史上的这次两种文化大交流,虽然也产生过许多纷争,引起过多次冲突,但是从总体上看,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它相当充分地体现出不同文化间交流融会的互补作用,中国文化确因吸取和消化了佛教文化的精华,而进入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繁荣的历史新时期。

——摘编自丁伟志《中西体用之间》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欧洲与中国间社会发展程度的拉大,文化交流也因之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倾斜的。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就中国方面而言,这时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中欧文化交流,自此便无时无刻不环绕着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了。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来欧洲文化输入中国,已经不再单纯是中国在一国之内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事,而是成为全球性文化大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习惯之一。唐代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中颇为知名的“三才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这说明中国茶文化
A.在唐朝时期已经盛行B.与儒、道等思想交融
C.是中国对外交流媒介D.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