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依据如表能够推断出有关唐朝文化政策的部分史料记述
记述出处
唐武德年间,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全唐文》
唐贞观十一年,颁布《令道士在僧前诏》:“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尊祖之风,贻诸万叶。”《唐太宗诏集》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颁布《释教在道法之上制》:“自今已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全唐文》
唐开元年间,颁布《禁创造寺观诏》:“天下寺观,屋宇先成。自今已后,更不得创造。”“道释二门皆为圣教,义归弘济,理在尊崇。”《全唐文》
A.武则天时佛教成为主流文化B.佛道正统地位之争最为激烈
C.唐始终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D.中枢政治力影响文化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五代僧人所著《祖堂集》记载: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度人造寺,写经造像,达摩泛海来华,武帝问达摩“何为真功德”,达摩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武帝不解,变容不言。后达摩离开南朝,入魏邦。对这一记载的最佳解读是
A.《祖堂集》是研究南北朝佛教第一手史料
B.佛教的迅速传播得益于南北朝政权对峙
C.《祖堂集》的记载契合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D.佛教教义与统治思想冲突致其传播受阻
3 . 宋代书院不同于官府的州县学校,其教材虽以五经为主,但并不完全导向科举应试,其学规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的最高原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据此可知,宋代书院
A.降低了五经社会地位B.违背了政府价值导向
C.否定了传统纲常理念D.助推了儒学观念更新
2022-04-30更新 | 36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据《魏书·裴植传》记载,原仕南齐的北魏官员裴植出身世家望族,父母双亲尚在人世,却与父母兄弟家产有别,同居而分炊,同朝官员多以此讥笑于他。据此可知
A.江南地区财产私有观念更强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
C.儒家思想影响人们价值判断D.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

材料二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匹配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A.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孟子:_______________        荀子:__________________        墨子: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以 a为例完成表格。
阶段遭遇直接原因
a遭到沉重打击秦朝焚书坑儒
b
c
d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2-05-21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2022届等级考综合复习4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及唐代,皇室对三教持兼容并包政策,对佛道优崇有加。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渊亲临国学,宣布老先、次孔、后佛。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明令宣布老子是李唐的祖宗,以道教为国教,同时又表示“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耳。”……终隋唐两朝,对佛道的尊崇几无时而息,儒学的发展可谓在其夹缝中绝处求生。

——刘新华《隋唐三教关系与唐代儒学的兴起》

材料二   近代以降,西学涌入、社会危机深重、革命风潮高涨,传统儒家思想在面临时代未有之大变革的历史时刻,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在社会转折、文化转型的历史关头,如何回应时代之变化、西学之挑战,便成了时代向知识分子提出的迫切任务。以谭嗣同为首的志士仁人,一方面承继了信家仁学的精华,另一方面借用西方的平等、自由、博爱等近代观念,以实现儒学的自我革新为旨归,建构了一套指导政治实践的新仁学体系。谭氏之新仁学,“它要在思想上打倒不合潮流的偶像,冲决束缚人们的一切网罗”。谭嗣同的仁学凝聚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融合古今中西之作,更是近代仁人志士探寻教亡之法、启蒙之方的一个历史缩影。

——唐春玉《论谭嗣同的仁学创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对儒佛道三教“兼容并包”的主要表现,指出唐朝时期儒学面临的困境及当时有识之士的对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谭嗣同“新仁学体系”的学术特征,并概括谭氏“新仁学”的时代价值。
2022-05-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   “民胞物与”思想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乾称篇》。《乾称篇》开篇说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中,“乾称父,坤称母”,人之“性”在天地万物中具有能动的引领作用,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团结同胞,爱护万物。张载从天地万物一体的角度阐发“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仁”的基本语境从人性的“恻隐之心”拓展至“性”与“天道”和合,“性即天道也”,“大其心”容载万物,视百姓为我的兄弟姐妹,万物为我的朋友伙伴。“民胞物与”为不同文明之间形成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关系、营建地球美好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智慧。

——摘编自任俊华、胡丹丹《儒学“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胞物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胞物与”思想的现代价值。
8 . 柳宗元认为,三教虽有“抵牾而不合”之处,但“皆有以佐世”;儒学可“施于事,及于物”,佛教可引人“趣于仁爱”,道教可使“生人之性得以安”。这表明柳宗元
A.改变了孔孟儒学的“入世”精神B.肯定儒释道三教的现实价值
C.吸收了董仲舒“天人感应”主张D.批判了三教融合的思想观念
2021-05-1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宋代在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并行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还,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由此可见宋代文化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B.激发士人雅俗共赏的兴趣
C.深受程朱理学的世俗化影响D.具有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10 . 数千年华夏文明,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儒家之仁义礼乐,对于治国治人,有其优越性的一面,故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持守。至于治心,佛学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套比较精密、细致的办法,使儒学相形见绌。这一点由上述韩愈辟佛限于佛教之迹而无法触及佛学之心,李翱试图从理论上建立儒家的复性理论而不得不取资于禅宗二例即可证明。”宋儒“始自出议论”。宋初,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是范仲淹。范仲淹一生三次因谏议而遭贬黜,当时的士大夫认为他一次比一次更光荣。

——摘编自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论述》

材料三   “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引自《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儒学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故宫为例分析说明“中轴线”所凸显的文化价值意义。
2019-12-22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