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了传统儒学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的儒学思想家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动儒学发展的,并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层出不穷。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于是,宋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而当时儒学沉溺于训诂考据,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对儒家经典加以重新阐释,理学孕育而生。

——摘编自许总《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等

材料二   在理学的建构过程中,理学家通过讲学、著述等方式向朝廷宣传理学,积极参与各项事务。南宋后,朱熹的《四书》被列为官学的指定教材,并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答案。此外,宋代理学家大力创办非官学的书院,编写蒙学读物和普及教材,在乡里讲学、授徒和道德示范。

——摘编自朱汉民《理学、<四书>学与儒家文明》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发展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是我国倡导功利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认为“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愚也”。墨子又强调利己的实现存在于利人之中,所以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要求人们消除自私,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自我。墨子实现其功利目标的方式是“控欲”,对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利”只需要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即可;对统治者来说,墨子认为要“非乐”“节葬”“节用”。战国时墨家与儒家同为“世之显学”,但“汉代以后儒家独尊,墨家则几为绝学”。

——摘编自《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墨子功利思想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以后墨家思想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以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其发展的相关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的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因此,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等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耶稣教士利玛窦发现士大夫在中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乃选择上层路线,注意与官僚、士大夫接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他还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利氏确立的这些传教策略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传教士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康熙历狱”,尤其是礼仪之争后,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乾隆以后,天主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次式微。

——摘编自邹小站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在华传播的历程,并简析其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手段的相似之处.并简析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