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在汉初处于相对沉寂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儒学在汉初正处于初步复兴的阶段。汉初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儒者与现实之间的初步沟通成为正常现象。以“重儒尚道”的陆贾和“颇通诸家之书”的贾谊为代表的儒者,在摒弃儒学“好是古非今”“眩于名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亡秦之政的反思,呼吁儒学复归。他们还积极阐释“礼治”原则,分君臣上下,别父子六亲,逐渐完成了汉初儒学的转型,从而为武帝时期锻造成为新儒学奠定了学术思想基础。

——摘编自黄朴民《简论儒学在汉初的初步复兴》

材料二 北宋儒者顺应时代变迁,在批判佛道违背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同时,重视质朴实用的古文,开展古文运动。他们写出的文章有主旨内涵,针砭时弊,各抒己见,不再只注重辞藻的堆砌,其影响不仅涉及文学范围,也涉及政治思想范围。孟子辟异端的方法深刻地启示宋人,不能用单纯的粗暴的方式去毁坏庙宇或者捣毁佛像,而是应从根本上修正思想。孟子较前代相比,受到普遍关注,其著作学说被注释与解读。这种转型适应了社会历史潮流,实现了复兴儒学的目的,更强调务实精神,使儒学地位不断上升,对中国文化和精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裴晓冬《浅谈宋代儒学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儒学复兴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儒学转型的表现与影响。
2021-03-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竟新生命。书院讲说,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2021-11-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材料二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第1,2卷


(3)依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4)综上,分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子文集》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朱熹“新儒学”的思想核心。结合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2)如何评价材料一的观点?
(3)材料二体现了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该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借鉴意义?
2018-10-30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通海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善书(古代民间流传的劝人从善的书籍总称)于宋朝正式出现,盛行于明清。善书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圭臬,以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其伦理精义,亦杂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文义上的通俗性与操作上的简易性使善书大行其道,与戏曲、箴言及家礼等共同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道德秩序。

明清时期,善书广泛流传,不论贫富老少、高低贵贱、都市僻壤,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受到善书的影响。善书的传播主体有善人、宗教界人士、职业传播者、家中长辈等。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封建士子也主动参与善书的传播活动。流行于民间的众多善书,大多于书末标明“欢迎翻印,以广流传”“欢迎翻印流通,公众自由取阅,功德无量”等字样,筹印善书的人们也免费赠送善书。

——摘编自颜湘君《传播学视域中的明清善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善书的社会功能及明清时期善书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善书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原因。
7 . 宋明理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由于朱熹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成了宋以后中国后期社会的主流意识,理性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干……使中国文化呈现理性、现实、乐观、不迷狂、不暴戾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心态达观地面对当下,理性地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积极影响。

——张学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

材料三   近代工业分工及劳资矛盾带来的“异化”现象使人与世界的关系陷于全面的紧张与冲突,科技主义对自然的无限度征夺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谐,而当代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的说法,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过于阴暗与狭窄;这一切都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笼罩了浓重的阴影。而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所崇尚的“浑然与天为一”的宇宙境界、“性帅天地”的宇宙意识、“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有助于当代人类保持更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

——潘立勇《宋明理学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程朱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22-07-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材料一   秦汉(主要是汉代)时期创建的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位一体的土地所有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和特征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儒为主,以法为辅,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而统合诸家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太学为主导的官方学校教育制度等等。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大一统的、多民族的、趋善求治的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形成,起了文化整合的作用。从整体结构和功能而言,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很大程度来自秦汉时期所创建并为后世所承袭的各项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在功能上的整合。

——摘编自李宗桂《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材料二 宋型文化是积极昂扬的入世型文化,讲究履践,注重实用,强调经世,体现出一种济世情怀。当时士人对流传多年的传统经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绝不轻易认同前人,并对传统经学家“疏不破注”的做法不以为然。最具代表的人物有欧阳修、刘敞、王安石三人。宋代学者几乎对所有流传下来的经典,都持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的盲从古人。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岚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摘编自董德志《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文化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文化的特征并分析宋代文化的影响。
2022-01-24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理学的发展演变可以诠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阶级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从北宋中期起,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为什么说朱熹让中国回到了孔孟之道,他的《家礼》就是使儒学民间化的载体。《家礼》是朱熹之后中国人礼节有章可依的来源所在。朱熹大大简化了“礼”,并且重新整理了“礼”的环节,使“礼”得以下沉。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祠堂”制度。朱熹规制了祠堂的建构,使祠堂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佛教有寺庙,道教有道观,朱熹使儒家也有了“圣地”,人们在祖先的注视下行使家族之事,巩固了宗族的凝聚力。

——王林、余浩男《央视纪录片<朱熹>聚焦“当下意义”》

材料三   朱熹的思想支配中国的思想界达六七百年之久,而影响朝鲜、日本思想界亦数百载。南宋后期庆历党禁解除之后,朱熹的地位即不断上升。宁宗嘉定二年赐谥文公。理宗宝庆三年追封信国公。淳祐元年从祀孔庙。由此可见,朱熹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已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元代因许衡等人的努力,科举考试皆自朱熹所定四书内出题,而诠释亦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准。此后数百年的文官考试皆不出朱学的范围。

——张国刚、杨树森《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列举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复兴儒学的具体举措,并概括其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理学在南宋以后的地位及具体表现,并概括其影响。
2021-01-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人文是相对于神文和物文来讲的。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国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次,人文精神更多地是强调礼乐教化。中国讲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权力的压制。……中国的品格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教组成,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中国的品格》作者:楼宇烈


(1)材料一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孔子对中国文化建设作过的突出贡献。

材料二   史实表明,东晋南朝的许多皇帝都接受了佛教,他们不仅支持佛教徒的译经,甚至亲自参与佛事活动……佛教传播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抵制佛教者主要是从“华夷之辨”的角度出发的。当时争执的核心是“沙门致敬王者”的问题,也就是和尚要不要向皇帝跪拜的问题。这表现上是宗教礼仪问题,实际上仍然是现实政治问题,关系到专制皇权的权威性能不能维持。这个问题的争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存在。……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观念,即认为佛教的“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因此奉行“五戒”可以化成民俗,有助于统治阶级维持政治秩序。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作者:李文才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三   青年毛泽东说:“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这是他1917--1918年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的批语。有一些论著将朱熹与斯宾诺莎、怀特海、黑格尔相比较,我以为,以朱熹为首要代表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实质意义上更接近康德。因为它的基本特征是,将伦理提高为本体,以重建人的哲学。

----《中国思想史论(上)》作者:李泽厚


(4)材料三作者对“新儒学实质意义”的内容判定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朱熹的相关思想有哪些?

“确定了主体意识,我们看问题的方法就会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在没有主体意识的情况下,我们看待自己的文化常常用非主体的,或者是别的主体意识去看,一天到晚看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

——(摘自《中国的品格》)


(5)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上,上述材料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发?
2021-01-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南菁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