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94次组卷 | 6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期文化开放大融合
具体内容发生时间标志性事件功能区分
第一期佛释道三教合一西汉末年至宋明时期儒家中的理学、心学和佛教中的禅宗、天台宗诞生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身
第二期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融合鸦片战争以来至今从洋务运动到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马克思主义主要在政治领域、西方文化主要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在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
第三期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包括伊斯兰文明)之间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当代至21世纪中叶乃至21世纪末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一带一路”、亚投行、新型全球化理论诞生中华文明将会以平等主义、开放包容、创新和谐等价值观在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冲突中发挥调解功能。从而使中华文明走上引领新型全球化的舞台

——据贾文山等《跨文明交流、对话式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融合”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学是宋朝以降中国士人学问的核心,理学有两个关键特质。第一,理学探讨的范围甚至比西方的哲学更广。它不只是要解释这个世界是怎样来的,还要明确规定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第二,理学是“一套”学问,它有严谨的逻辑,将众多内容容纳在一套可以讲清楚的道理中,而不是把这些东西分开,做片段式处理。

——杨照《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

时代故事梗概
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描写了许仙因垂涎美色而与蛇精白娘子结亲,险被挖去心肝。后白蛇精被道教真人镇压在石塔之下,他才得以脱身。
明代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对许仙迷惑、威胁,但亦有情愫。当许仙得知白娘子为蛇精后,惊恐万分,在法海禅师的帮助下收压了蛇精。
清代戏曲《雷峰塔》中白娘子是爱慕许仙而下凡的蛇仙,但终因许仙的动摇被法海镇压在雷锋塔下。后因其子的孝行感动天地,而被释放。

——据《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


阅读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主持人),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郭沫若在论及荀子时说:“我觉得他很像一位杂家。这种杂家的面貌正是秦以后儒家的面貌,汉武帝以后学术统于一尊,儒家成了百家的总汇,而荀子实开其先河。”

——朱义禄绷著《诸子百家》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