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陈寅恪的《论韩愈》中记录了韩愈用儒家道统排佛:“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韩愈的这一做法反映了隋唐时期
A.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B.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的首要任务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已形成新体系
2 . 唐代韩愈指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继而他
A.力主复兴传统儒学B.反对佛教的来世说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推动宗教相互融合
3 . 北宋大儒周敦颐认为,太极是“一”,阴阳是“二”,阴阳合是“三”,所以君是一、臣是二、能君(即个别君王能够符合理想的“君”的标准)则是“合”。周敦颐的思想产生的背景是
A.理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B.道家思想短暂占据统治地位
C.皇权专制达到顶峰D.儒释道“三教合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传说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陆修静与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虎溪三笑”典故反映了
A.三教合一思想开始出现B.三教思想理论互相交融
C.三教思想理论相斥相争D.三教合一思想最终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这其中),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B.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C.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
2021-09-03更新 | 569次组卷 | 20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
A.改变了基本教义B.出现了人文关怀
C.促进了民族交融D.迎合了本土文化
2021-02-05更新 | 951次组卷 | 19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儒家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隋文帝从巩固中央集权出发,推行以儒学为本、三教并用的政策,“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复苏。

——据《隋书.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之异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投壶即“投箭入壶”,源于战国时期的宴饮礼仪,至唐宋已成为一种娱乐游戏活动。北宋司马光作《投壶新格》(投壶礼仪规则),提出“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以为正也”。由此可知,宋代的投壶活动
A.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B.开始成为竞技比赛活动
C.适应了市民群体的需求D.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排斥
9 .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反映出
A.老庄学说成为治国思想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儒学的思辨化倾向加强D.儒家信仰理论得以重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