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认为:“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富有特色的论性思想。他主张“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宇,犹言气即是性也”,认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而良知作为人所特有之本质的“性”,同时也是天地之“性”的唯一自觉者,人可以通过自觉的工夫修养体察到上天赋予我的使命与责任并由此获得生命的终极意义(天理、良知),并在此终极关怀的指引下,不断走向自我的圆满以及引导天地万物走向和谐有序。他认为无善无恶是良知先天原本的状态,至善则是良知充分呈现出的全体大用的状态。

——摘编自郭诺明《王阳明人性思想探析》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总口号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但丁说:“人的特性不仅在于能生存,因为各种物体皆能生存。……人类的特性就是理解的能力。”他在论证人的本性的时候,并不敢破坏神的尊严、否认神至上至尊的地位。他在《神曲》中写道:“自由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意志的自由。”把贪官污吏、教皇、僧侣骂成连猪狗都不如的罪人,因为他们剥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在《君道论》中他写道,人类的目的就在于求幸福,主张意大利必须成立古罗马那样的世界帝国,并由一位奉天承命的君主来统治。

——摘编自李放《略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人性思想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但丁的人性思想。
2022-01-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整理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的研究心得。如程颐在鸣皋书院讲授自己所著的《易经》,陆九渊在象山学院,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授自己的著作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书院课程也各不相同,各个学派的大师都在书院中自由讲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书院也将诗赋作为教材之一,主要有《诗经》《楚辞》等经典诗赋作品;一些书院还设有专门的诗歌赏鉴的地方,生徒们开展文会、诗会等活动。书院生徒还学习散文、传记文、议论文。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宋代书院生徒学习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左传》史记》汉书《战国策》《公羊传》,以及《谷梁传》等。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里还有实用技术,在书院里实行“分斋”教学,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经义”斋是教授弟子学习和研究儒学经典;而“治事”斋是分科教授,其讲课内容主要是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据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
2022-01-10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主张通过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儿童只有从小明确了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才能正确地树立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读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读书能唤醒内在“善”,使得个体得以成长,完善自我生命。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他也提出了一整套的修身立命的教育思想。朱熹的家国情怀具有古代士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性,他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表现,“万物皆有此理,皆出于一源。为君须仁,为臣须放,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由于朱真的自身经历,他提出“一心之谓诚,尽己之谓忠”的论说,他认为“忠”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还是从上到下都应践行的准则,他把“忠”置于天理之中,大力论述了其价值的合法和合理性。

——摘编自甘秋月《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亡国”与“亡天下”加以辨析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黄宗羲也指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忠于一家一姓的狭鹽爱国主义,具有极大地进步意义,为近代爱国志士们所推崇和景仰。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实学家的家国情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种家国情怀的进步意义。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邵雍(1012—1077),字尧夫,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年少时才智出众,慷慨激扬,欲求取功名。在苦读中他叹息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自共城迁居洛阳,以打柴为生,亲自烧火做饭以侍奉父母,并为自宅起名为“安乐窝”,自号为“安乐先生”。宋仁宗嘉佑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但他无意于仕途,拒绝了庙堂,选择了山林,刻苦为学,勤于研究。程颢为其所做的墓志铭里称,邵雍的学问纯正统一而不杂乱,就邵雍所达到的境界,可以说是安且成矣。

——摘编自《宋史·列传·邵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邵雍成为“北宋五子”的社会环境。
(2)根据材料,概括邵雍作为一代名士体现的精神价值。
2023-03-30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太学在政府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博士弟子50人。汉成帝末年“增弟子员三千人”。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政府遇到疑难问题时,博士也要提供咨询意见,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还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勘、注释和传播。兼教学机构与国家考试机构于一身的太学,不仅要引导校内学生专心攻读,而且要鼓励青年自学,校外人员参加太学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格和荣誉。这促进了汉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教乐学、尊师重道之风。

——摘编自王凌皓《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材料二   唐末五代智璇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书院简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西汉太学相比,宋代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阳明的新民观,包括两大层面:第一层面,是思想层面,他提出新四民观,他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第二层面,是实践层面,他在南赣巡抚任上致力于肃清闽粤交界山区流民动乱问题。他提出致良知的“良方”,采取觉民传道的办法,教化民众,将放下武器的“盗贼”称为“新民”,将新民组织成义兵编入军伍之中;王阳明俯顺民情“要于河头地方添设县治”;建立学校,以易风俗;创制“十家牌法”,按牌维持治安;依据圣训亲自制定《南赣乡约》。王阳明将新民观用于改革社会现实的实践之中,获得了重大成功。

——摘编自万明《新旧之间:王阳明与明代早期近代化进程》


(1)据材料概括王阳明新民观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概括王阳明新民观的社会实践及其作用。
2023-02-0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孔子在《论语》中直接提及“信”的言论就有35次,仅次于仁、礼、知(智)、道、学、德等6个概念。孔子认为,不仅在人与人交往上应当诚实守信,在研究学问方面,也应当以诚信处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讲诚守信,然后才能立足于社会,若无诚不信,就难以为人们所认同,为社会所容纳。孔子认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最为重要,并把“民信之”看得比“足食”“足兵”更重要。“上好信,则民英敢不用情”,统治者“敬事而信”,“得道者多助”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摘编自陈发初《论孔子的诚信思想》

材料二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诚”作了概括性的总结,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他把“诫”之“真实无妄”提升为“天理”“天道”,以“不诚无物”“真实无妄”为“天理之本然”,人事之当然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面前。朱子在《中庸章句》中强调“诚”是道德修养的首要前提,是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是“诚身之本”。朱子充分阐述了“诚意”和“致知”的关系,认为二者是“相资”“相应”的,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而后意诚。他认为,探究“诚意”应与“致知”相联系,必须在“致知”上下功夫。朱子认为,学习是可以把“气质之性”转变为“天命之性”的,即可以把“不诚”转变为“诚”。

——摘编自李建军《试析宋代理学的诚信伦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对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新发展,并综合材料一、二简析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
2022-11-2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宣王时,稷下学宫定期举行常规性的学术聚会,称为期会。学者们在演讲和辩论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诞生了很多巨著,如《管子》86篇、《慎子》12篇、《邹子》49篇、《孟子》7篇、《孙卿子》33篇、《韩非子》55篇、《晏子春秋》8篇等等,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也出于稷下。

——据王志民《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

材料二   礼义大本复明于世,固周程之功,然近世诸儒亦为有助。旧来儒者谈经不越乎注疏而已,至孙明复、刘原父、及永叔,始自出议论。

——《朱子语类》


(1)概括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文化现象及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儒者“自出议论”的学术目的,举一例说明朱熹是如何传播儒学的。
2022-11-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政治伦理思想。“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现实管理中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仁”的表现形式是“礼”,“礼”的内核是“仁”。孔子“礼”的思想传承于周礼,它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中庸”则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强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无过无不及。例如,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一,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

——摘编自魏雪《先秦儒家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宋代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并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理学的出现加强了封建主义精神压迫,同时它又是儒学思想中精华的发扬光大。当理学家离开关于“天理”的说教而论述治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朱熹在研究文化遗产时,非常注重独立思考,他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理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在一些政治家和志士仁人身上也发出了光芒。如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土牢里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10 . 童蒙教育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童蒙教育兴盛发展的时代。在宋朝重视儒学教化和文风熏陶的政策激励下,童蒙学校从官学到民间宗族创办的私塾、义学遍布天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使用使童蒙教材和少儿读物的大量印刷和标准化印制成为可能。宋代理学大师们不仅重视蒙学,还立足理学学术发展和道德伦理体系建设并提出了诸多关于蒙学发展的创新性教育思想。

——摘编自周超、金滢坤《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童蒙教育不仅教授儿童识字,具备基本的阅读基础能力,而且高度重视理学提倡的道德伦理教育。朱熹所著童蒙教材《小学》称人生需要恪守遵循的人伦规范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即五教。除朱熹所著《小学》外,陈淳所著《启蒙初诵》和真德秀所著《教子斋规》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编著的侧重理学道德教化的优秀童蒙教材。此外,其他多种专业知识如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和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宋代童蒙教育对儿童和整个社会均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周超、金滢坤《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宋代童蒙教育发展的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童蒙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