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限制君权的思想学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对贤良策》

明年(隆兴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宋史朱熹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限制君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2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言论言论者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学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

3 . 人格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

——《朱子文集》七十二

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书》卷二《答聂文蔚》

材料三: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二十四孝图之戏彩娱亲》

材料四: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

——陈独秀《警告青年》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关于修养成圣的主要途径。

(2)阅读材料二,指出王阳明所谓“良知”的实质是什么?该“良知”在形成上与朱熹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阅读材料三,对于材料中所说的“孝”应当如何正确认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认为青年应当怎样才能破除旧道德,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他为什么要大力抨击旧道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2009年12月22日,习近平在柬埔寨参加了孔子文化学校的揭牌仪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
2017-12-15更新 | 293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