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将“良知”说成儒家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并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这反映了
A.儒学思想逐渐走向世俗化B.儒家思想不断地继承发展
C.民族精神的塑造漫长曲折D.社会责任感成为主流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朝时,李翱提出了包括人性论和道德修养方法的复性学说。他认为人“性善情恶”,可通过“弗虑弗思”和“其心寂然”的“渐悟”过程,最终达到“顿悟”的“至诚”境界,来恢复人善的本性。据此可知,这一学说
A.有利于儒学体系的重建B.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思潮
C.标志着心学体系的建立D.形成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实现了儒家的
A.道德化和宗教化B.政治化C.世俗化和普及化D.哲学化
2020-03-12更新 | 286次组卷 | 92卷引用:2014届山西晋中市高三考前适应训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朱熹认为人性固然重要,但情为“未发”,把握自己的本性还需从“已发”处用力。“性无不善,但情迁于物,心所发为情,或有不善。”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有善有恶C.无善无恶D.本善习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汉唐时期,孟子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只能归入“子部”一类;中唐以后,孟子的地位逐渐上升。及至宋代,《孟子》超越“五经”而跻身“四书”,成为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
B.孟子思想契合了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
C.宋代儒学与道教佛教思想逐渐走向融合
D.孟子在儒学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
2019-01-22更新 | 177次组卷 | 43卷引用:2016届山西高三下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A.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2018-12-11更新 | 154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山西省孝义市2018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2018-04-10更新 | 1716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0届山西省大同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县区)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
A.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学说
C.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
D.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
10 . 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招乱。其言辞激烈,锋芒毕露,毫不避忌。他甚至还批评宋宁宗“独断”。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了
A.格物才能穷其理B.“存天理,灭人欲”
C.正君心以正朝廷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