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大同”思想

材料一   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是谓小康。”

张载认为:“虽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君王),犹有劣者,以其未成功也。此所以未有不谨于礼,唯谨于礼则所以致大道之行。……六君子所以急于礼者,欲至乎大同也。……礼本于天,天无形,固有无体之礼。”

材料二   20世纪初,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讲,“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今欲至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若去民私业,此事甚易,自去人之家始也,……但使明天赋人权之义,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皆归之于公,即可至大同之世也”。同一时期,李石曾在《新世纪》上发表文章认为,“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以冀大同”。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提出,以往的理想社会追求,“其学说都建立在伦理上面,他们眼见穷人的苦恼是由贫富不均,因此要想把全社会的贫富弄得绝对的平均,至于用什么方法来平均贫富,都全是理想,不曾建设在社会的经济事实上面,所以未能成功。”而马克思社会主义,是用科学的方法证明社会不安的原因,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的事实上面,因而是客观的,现实的。


(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孔子与张载关于“大同”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大同”思想在20世纪初期的变化进行评析。(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15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郑樵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动植物志及图谱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其中包括:重视动植物名称的研究,要“深究鸟兽草木之名”“得鸟兽草木之真”,并以实物为准,做到名副其实;主张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不问飞潜动植”,都要“明其品汇”“通鸟兽之性状,察草木之精神”;明确“图”与“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图,经也;书,纬也”,并指出“虫鱼之形,草木之状,非图无以别”,特别强调图例对研究动植物的重要性;凡著书虽采前人之书,但不囿于汉唐诸儒议论,必须“本乎心识”“自有所得”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樵在动植学上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樵的动植学成就。
2022-08-0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2023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阳明(1472一1529),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人们常说,赣州是王阳明的第二故乡。在王阳明五十七年的人生中有五年时间与赣州相关。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王阳明受任为南赣巡抚。次年正月正式到任,此后四年间,他实施了盐税改革,提出了民兵选拣政策,制定了十家牌法,打赢了三场战役,设立了三个新县,平定了百年“贼乱”,给南赣之地带来了太平的景象。他推行《南赣乡约》,推广赣州官话,刊印古本《大学》,兴办书院社学,提倡清廉官德,改良陈规陋习,教化当地百姓,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理念,阐述了“致良知”思想,还在赣州城郊幽静的通天岩中结庐讲学。后世称“(王阳明)与海内名士大夫讲学设社,教郡邑子弟歌诗习礼,岭北风俗为之一变”。

——摘编自龚文瑞《吾心光明——王阳明与赣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人将赣州视为王阳明第二故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阳明在赣州的历史事迹。
2022-07-1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主张通过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儿童只有从小明确了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才能正确地树立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读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读书能唤醒内在“善”,使得个体得以成长,完善自我生命。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他也提出了一整套的修身立命的教育思想。朱熹的家国情怀具有古代士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性,他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表现,“万物皆有此理,皆出于一源。为君须仁,为臣须放,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由于朱真的自身经历,他提出“一心之谓诚,尽己之谓忠”的论说,他认为“忠”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还是从上到下都应践行的准则,他把“忠”置于天理之中,大力论述了其价值的合法和合理性。

——摘编自甘秋月《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亡国”与“亡天下”加以辨析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黄宗羲也指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忠于一家一姓的狭鹽爱国主义,具有极大地进步意义,为近代爱国志士们所推崇和景仰。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实学家的家国情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种家国情怀的进步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