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A.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D.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2019-05-12更新 | 524次组卷 | 30卷引用: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C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
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
C.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5 . 以下对宋明两代的理学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实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B.明朝的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
C.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实为反抗封建统治的压迫
D.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6 . 朱熹认为8岁进入小学阶段,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编著小学阶段的教材,其中《小学》一书最为著名,该书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这反映出朱熹
A.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
B.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C.推动儒家伦理普及化
D.关注儿童全面发展
7 . 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
B.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
C.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D.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18-05-07更新 | 311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人格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

——《朱子文集》七十二

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书》卷二《答聂文蔚》

材料三: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二十四孝图之戏彩娱亲》

材料四: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

——陈独秀《警告青年》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关于修养成圣的主要途径。

(2)阅读材料二,指出王阳明所谓“良知”的实质是什么?该“良知”在形成上与朱熹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阅读材料三,对于材料中所说的“孝”应当如何正确认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认为青年应当怎样才能破除旧道德,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他为什么要大力抨击旧道德?

2016·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2016-11-27更新 | 1642次组卷 | 49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