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郑樵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动植物志及图谱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其中包括:重视动植物名称的研究,要“深究鸟兽草木之名”“得鸟兽草木之真”,并以实物为准,做到名副其实;主张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不问飞潜动植”,都要“明其品汇”“通鸟兽之性状,察草木之精神”;明确“图”与“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图,经也;书,纬也”,并指出“虫鱼之形,草木之状,非图无以别”,特别强调图例对研究动植物的重要性;凡著书虽采前人之书,但不囿于汉唐诸儒议论,必须“本乎心识”“自有所得”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樵在动植学上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樵的动植学成就。
2022-08-0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2023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整理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的研究心得。如程颐在鸣皋书院讲授自己所著的《易经》,陆九渊在象山学院,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授自己的著作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书院课程也各不相同,各个学派的大师都在书院中自由讲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书院也将诗赋作为教材之一,主要有《诗经》《楚辞》等经典诗赋作品;一些书院还设有专门的诗歌赏鉴的地方,生徒们开展文会、诗会等活动。书院生徒还学习散文、传记文、议论文。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宋代书院生徒学习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左传》史记》汉书《战国策》《公羊传》,以及《谷梁传》等。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里还有实用技术,在书院里实行“分斋”教学,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经义”斋是教授弟子学习和研究儒学经典;而“治事”斋是分科教授,其讲课内容主要是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据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
2022-01-10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程”(程颖、程颐)年谱

时间主要活动
庆历六年(1046年)程垧任江西兴国县知县,拜见南安军司参军周敦颐,见周敦颐气貌不凡、深明道学,便结为好友,并让程颢拜周敦颐为师。
嘉祐元年(1056年)程颢到京城准备科举考试。一天晚上,程颢与弟程颐拜见张载,并与之一起谈论《周易》。第二天,张载对诸学者说:“吾平日为诸公说者,皆乱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嘉祐二年(1057年)程颢考中进士,同榜进士还有苏轼(后为礼部尚书、著名词人)张载(“关学”创始人)曾巩(后为中书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后为门下侍郎、副相)等。本科主考由欧阳修领衔,宋仁宗亲自到御殿主持殿试。程颢作《南庙试佚道使民赋》等,提出“人情莫不乐利,圣政为能使民”“厥惟生民,各有常职;劳而获养,则乐服其事;勤而无利,则重烦其力”。
嘉祐五年(1060年)程灏代行上元县事。该县历来诉讼多,每天不下二百件。过去为政者疲于省览,没有时间研究根本解决之道。程灏处之有方,不满一月,民讼案件即见减少。

——摘编自朱刚伟《二程生平与理学思想简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社会发展有哪些史学价值。
2021-09-19更新 | 188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精华备考】2023年高考一轮基础学案(纲要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颐强调“知”是“行”之“本”,“知”决定“行”,“行”则是由“知”派生而来的,能知必能行,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朱熹不赞同程颐过于强调知难行亦难的说法,而是提出了“行重知轻”论。他明确指出,“知”若只会“纸上谈兵”而不去实践,“知”则不是“真知”,“行”也不是“真行”。

——摘编自张梦思《王阳明知行合一.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颐和朱熹在知行关系认识上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2021-09-19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9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包容力以及生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淳煕二年(1175年),昌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在治学方法上的分歧,使之“会归于一”,特邀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等到江西信州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问题,史称“鹅湖之会”。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空疏,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朱、陆多次展开思想交锋、学术论辨而终未能“会归于一”,但这使整个理学思潮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展露出生命活力。

——根据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整理

材料二   (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

——摘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等

材料三   明清年间,古代中国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仍在原有轨道上奔驰。胸怀天下,讲究浩然之气的精英文化传承着先王之道夯实着民族根基。品味多样,寄情理于形式的大众文化刻画着世间百态丰富着历史记忆。

附:《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

时间观众群体思想内涵表达方式
清代士大夫阶级专制迷信思想深奥
重新编演(1956年)后普通大众实事求是通俗

——根据余英时谈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遗产》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朱陆”各自对对方治学方法的攻讦指出“鹅湖之会”中双方学说的分歧,概述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写出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昆曲兴于苏湖,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苏湖一带民众社会生活的面貌,以此展现昆曲兴起发展的时代。
(3)材料三提供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视角,请选择其一进行阐释:①精英文化,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予以说明;②大众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昆曲能够焕发新生的原因。
2021-05-18更新 | 274次组卷 | 5卷引用:【新东方】【2021.5.19】【SX】【高三下】【高中历史】【SX00119】

7 . 材料   张载(1020年-1077年),字横渠,北宋思想家,今陕西宝鸡市人。因辽、西夏犯边,幼有从军报国之志。后经范仲淹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点拨,转而习儒,出入佛道,悟出三教互补的道理,创立关学。提出太虚气说:气生万物,为世界本源,气之本性即人和万物之本性。进而阐发民胞物与的理想,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先秦以来关于人性的争论问题,他提出人有天地之性(先天禀赋)和气质之性(后天环境造就)的人性二元论,并指出人应在教育中变气质之性,恢复天地之性成为圣贤,提出幼而教之,长而学之的教育思想。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关学主旨概括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影响深远。

——摘编徐洪光《张载的哲学和他的时代》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载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载创立关学的背景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