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2021-02-20更新 | 527次组卷 | 60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的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性质的差异
D.经济结构的变化
2019-06-30更新 | 223次组卷 | 33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2018-10-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的主要表现。

(5)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仍流传至今。根据你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2017-11-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