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顾炎武以大量史料证明,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君”的称谓乃是“上下之通称”,不仅帝王可以称君,诸侯可以称君,大夫可以称君,而且女儿可以称父亲为君,媳妇可以称公爹为君,妻妾可以称丈夫为君等等。这说明顾炎武
A.怀疑君权、具有启蒙色彩B.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C.弘扬道德、肯定传统礼制D.教化民众、主张社会秩序
2 .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主张,如“引古筹今”“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等。这些命题旨在
A.强调史学研究的方法与价值B.希望清政府以史为鉴
C.以朴实治史方法诠释时局变因D.继承与发展传统儒学思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明王朝统治因腐败而松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萌动,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阳明心学取而代之,很快风靡一时,文学界也出现了一种“率性而为”的风气,出现了一大批任性自适、狂放不羁的文人学士,他们极力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署名为李赟的《荣与堂本水浒传》评点本,它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人物性格论,开始了对小说人物形象性格的深入评论与分析,认为《水浒传》绝妙千古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刻画了人物形象各自不同的人性,强调“同而不同处有辩”,也就是特别注重性格大体相同的人物形象的个性不同之处。而这不同之处,是由各个人物不同的“派头”“光景”“家数”和“身份”等表现出来的,即由各个人物完全不会重复的个人生活经历所决定的。

——摘编自王国健《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与小说人物性格》

材料二   明清换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天崩地裂的巨大变化。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其势如摧枯拉朽,庞大的明王朝顷刻瓦解,给予清初学人以强烈的刺激。清入关及其后20年的统一战争,中国社会遭受了剧痛,但随着清朝统治者逐步地调整政策,社会日趋稳定,也使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放弃了反清复明的幻想,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清初学人不断总结明灭亡的教训,探索天下治乱的根源,扭转明末“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遂使清初的思想文化界出现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李治亭《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与堂本水浒传》评点本中有关个性解放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学风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1-10-2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4 .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声。两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构建新儒学体系D.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信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材料二“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仁者,本心之全德”,“心之全德,莫非天理”。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

“平易近民,为政之本”,“以养民为本”,“爱莽民力”。

——摘引自朱熹《论语集注·为政》《中庸·集注》《朱子语类》等

材料三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理念就已萌芽。战国的《六韬》就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记载;西汉的《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观念,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观已经形成。在治理模式上,“共治”表现为国家层面上的“君臣共治”和地方层面上“官绅共治”。

——徐亚文刘洪彬《共治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思想的核心,结合所学,分别说明荀子与董仲舒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张。
(2)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德治”思想。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朱熹“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3)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的结果。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君臣共治”角度,以孔子、朱熹、黄宗羲为例,指出他们在“君臣关系”方面的思想主张。②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以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为例,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探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2020-10-23更新 | 139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0年人教版高三高考(广东)历史一轮课时复习卷: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轻则是虚幻缥缈的。

—-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

材料二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为,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则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立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孙中山说,共和国家,重在民治。民之自治,基于自觉,欲民之自觉,不可无启导诱掖之方。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

—摘编于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标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2018-09-01更新 | 1760次组卷 | 38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1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未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着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对于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在那个年代有那样的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蔡元培甚至称其为“中国的卢梭”,将其《明夷待访录》说成是“中国的《人权宣言》”。以上言论没有意识到黄宗羲的思想
①与卢梭的民权观本质上并不一致
②对于近代民主运动具有重要价值
③与他们追求的政治理想不尽相同
④有利于探索独立与富强的新出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