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政治制度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央行政制度作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即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三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材料四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4)材料四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下划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政府?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2020-04-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3 . 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传统君、臣,民关系的最大弊病在于君权至高无上,导致君臣,君民关系失衡。为此,他提出“天子一位”“禄以代耕”,实际上就是把君主置于与普通民众同等的地位,以表达君、臣、民在政治上的互相平等。顾炎武的主张(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B.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C.根源于自然经济的解体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等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16至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说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1-01-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读通鉴论》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王夫之不信“正统”论,“五德始终说”等传统历史观,主张“趋势更新”。

反对“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同时,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所谓“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理”就是历史发展规律。“理势合一”就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致性。除此之外,王失之认为治史应该“垂于来今以则”,批评宋元以来“浮谈”的学风,主张“求适于用”。在民族观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之区域、气质、习俗都不相同,故不可共处,主张对少数民族应“暴则惩之。顺则远之,各安其所,我不尔侵,而后尔不我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史学观。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价王夫之史学观。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程朱理学,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开拓”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于是,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他们通过欣赏、阐释古典文化充满人性的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材料三 他们所非难本社的,无非破坏孔教,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作“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弓公迄,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二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有关自由和权力的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对东西方当时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成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有明显的不同:就学术内涵而言,汉儒把阴阳五行之学,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遇而求其次,转变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

——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而进行的理论创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何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方镇自治””君臣共治…‘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分权众治”“寓封建于郡县之中”,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A.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趋势
B.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C.反思国家传统治理
D.废除中央集权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