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三鲷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二 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晩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鳇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这殷实学思湖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曾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宋代“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并说明理学的社会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2023-03-1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启明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

——《韩非子》

材料二   黄宗羲说,工商“盖皆本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国家是“为万民非为一姓”。

——改编自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1903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19041月,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律》和《公司律》。此后,清政府还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章程和法令《商船公会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

——改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经济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上述商业法律颁布的意义。
2021-07-27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许倬云《万古江河》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
2018-10-12更新 | 41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 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 人道” 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 天道” 和“ 人道” 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 天文”和人文” 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材料四、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徙戈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具有“ 天道”和 人道” 思想的主要思想流派,并扼要分析战国时期“ 天道” 和“ 人道” 思想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是怎样适应大一统需要的?以及宋明时期儒学是如何实现新发展的?
(3)根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所提倡的君臣关系。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2018-10-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弋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   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心中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石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2018-02-23更新 | 348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主要背景。

2017-10-1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芮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流传至今。试分析其原因。
2017-10-3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私立华森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
——《春秋繁露》
材料三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
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来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9 .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世纪的思想家黄宗羲和洛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启蒙思想家)对于君主和法治有过以下论述: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所以“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明夷待访录·原君》


“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 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材料二:洛克认为“国王和暴君之间的区别只在于这一点上:国王以法律为他的权力的范围,以公众的福利为他的政府的目的,而暴君则使一切都服从于他自己的意志和欲望。”

——《政府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和洛克的政治主张。分别说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1871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联邦制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一个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城市”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帝国法律高于各邦法律;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帝国皇帝为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兼任联邦议会主席,只对皇帝负责。宪法还规定:每个德国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自年满20岁至28岁前应在常备军中服役7年。
(2)根据材料三,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2010-12-20更新 | 3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文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