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涌现出古代文学艺术史上最庞大的“才女”群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胡文凯《历代妇女著作考》

材料二   明清“才女”们热衷于为自己构建“名士”“侠士”“居士”等传统的“男性化”身份标签,并倾向于在创作实践中进行男性化的艺术表达。

名士晚明黄媛介学习杜甫的诗作颇具其神韵,被赞誉为“清隽高洁,绝去闺阁畦径”,其书法仿效黄庭坚,画作模仿元代倪瓒、明代董其昌的笔法风格,也广受称赞。
侠士
侠客
杨太白“喜任侠,有丈夫气,慷慨激烈绝不类粉黛女子”。明清之际才女顾媚在其丈夫出仕新主后劝诫其忠君守节、以死殉国,继而结交志士,慷慨解囊,从未停止资助抗清的义举。
居士曹衣道人王微曾布袍竹杖,游历江楚,登大别山,眺黄鹤楼,登天柱峰,用大半生的时光饱览山河盛景,交游四方名士。晚明才女昙阳子谈禅好道能书,在当时名噪一时,众多文人名士如王世贞、王世懋等纷纷拜其门下。

——摘编自曹佳丽《浅论明清才女的性别面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清时期“才女”现象进行评述。
2022-07-30更新 | 23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某同学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主题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出处
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
3 . 以下是明清部分思想家提出的部分观点。他们的思想(        
思想家主张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很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制度B.是革命的思想武器
C.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D.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4 . 明代地方官并非严格按照客观性的法律条文对案件做出审判,而是以是否违反“礼”,作为是否应该受到惩罚的依据,同时用“情”“理”“义”等话语对当事人进行劝诱和教导。明代地方官此举
A.发挥了儒学的教化作用B.反映出君主专制统治的弱化
C.导致社会秩序日益混乱D.表明理学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2022-06-26更新 | 38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封闭管理四月份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5 .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只静坐读书“耗气劳心,萎惰精神,疲软筋骨”,使人“兵刑钱谷,渺不知为何物”,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的主张。据此可知
A.倡导格物致知的修学方式B.市民阶层文化诉求发生改变
C.理学的心性义理遭到质疑D.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开始萌芽
2022-03-22更新 | 27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模拟历史演练卷 (山东卷)
6 . 清初学者阮元说:“自明季(明朝末年)空谈性命,不务实学,而此业(天文、算术)遂微。”士子们“束书而从事于游谈”,“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这从侧面反映出明朝末年
A.经世思潮的萌发B.传统科学的停滞C.社会危机的加深D.社会阶层的固化
7 . 结合所学完成下表中空白部分,梳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时期态势人物主要思想特点地位
先秦兴起孔子
治国原则
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未受重视
孟子

荀子
汉代新儒学
董仲舒

神学化
正统化
政治上成为正统思想,思想上确立为主流。
宋明新发展程朱
陆王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就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哲学化
思辨化
理论化
世俗化
成为官方哲学,巩固统治地位
明清
新活力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实用性
批判性
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2022-02-2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2·湖北·模拟预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快乐观简表(部分)

时间学说代表人物内容
公元前5世纪儒家孔子
孟子
儒家的乐在于精神之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外还要“与民同乐”,乐民之乐
16世纪反正统意识的思想家李贽在维系儒学道德价值前提下,从基于“知足”之上的“贫乐”,转向基于“不知足”之上的“富乐”;从源出于“惕励”“战兢”的“无逸之乐”,转向源出于闲情逸致的“逸乐”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去自由竞争、追求利益,国家奉行自由放任,从而使总体的幸福快乐达到最大量。如果资产安全与平等不能兼顾,就必须放弃平等,而维护私有财产的安全
1848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共产主义要“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建立一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公有制社会,使财富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条件,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快乐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士大夫快乐精神的内在转向》等


从材料中任选一组或两组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快乐观”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02-08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二轮拔高卷05-【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9 .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这股进步新思潮(  )
A.倡导建立资本主义社会B.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旨在推翻腐朽封建社会D.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10 . 18世纪,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也存在着东学西传。通过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播,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将中国的无神论和唯物论、“仁政”“仁君”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民本限君的政治理论等文化资源加以理想化的描绘。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伏尔泰等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准确
B.中国文化促进了他国文明的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启蒙思想一脉相承
D.中国的文明发展领先于欧洲各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