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用是指讲求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儒学传统思想,它是“治国平天下”政治抱负付诸实践的体现。明中后期,党争激烈、阉党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激化;“南倭北虏”横行,严重威胁统治稳定。以“经世致用”为标榜的知识分子认为陈旧的学术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著名思想家王廷相指出:“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说,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误人家国之事者几希矣。”当时,西方近代技术传入后,传统的“重德轻艺”观念受到冲击,他们便开始关注与富国强兵相关联的“可施于用”的经世致用之学。

——编自杨绪敏《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2 .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顾炎武区分“天下”与“国家”,挣脱了君本位的桎梏;王夫之提出了“物质不灭”论、驳斥退化史观;黄宗羲则用《明夷待访录》,提出秦汉以下的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这些新的思想主张产生主要源于(       
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B.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产生的积极效应D.新经济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3 .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
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2023-02-08更新 | 560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高祖到文景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环境逐渐向好,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在演化中也逐步尖锐,同时,三国问题与匈奴问题也更加推动着武帝当政的汉王朝走向亟需改革变化的极点;从汉武帝个人角度而言,其不同于祖、父的治理方式,面对时代的诉求,汉武帝极具雄心壮志,试图恢复三代之治,自己也先后采取多种举措,但收效甚微,也在客观上让汉武帝寻求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诉求,新的举措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摘编自何金松《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逻辑》

材料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三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羲希望通过重新设置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摘编自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限制君权主张的积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责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A.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B.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
C.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D.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相吻合
6 . 有学者认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不约而同地批评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他们全部哲学的努力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从中可知
A.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B.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C.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D.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7 . 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人以考据来明辨儒家经典之本义,“通经”以“致用”。乾嘉时期的考据家们则穷其毕生精力,“猥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这说明
A.经世致用精神逐渐消亡B.政治环境变迁影响学术研究
C.传统儒学遭遇严重危机D.科举制度决定社会价值取向
2022-01-12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

夏商受天命而王、听命于神
西周敬天保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春秋战国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无为而治、兼爱非攻、以法治国
秦朝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尊崇儒术
魏晋佛、道盛行,贵儒尊道,玄学产生
隋唐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
宋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明清致良知,陆王心学;李贽等活跃儒家思想

——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


社会思想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存在两个最独特最鲜明的现象:一个现象是社会结构的停滞性。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一直到清朝,社会组织方式一直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另一个重大现象是社会的周期性大动荡,每隔两三百年,中国社会都要发生一次社会结构毁灭性的崩溃,然后又奇迹般地重建。我们提出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假说,正是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购,揭示周期性大动乱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联系。这种超稳定系统特有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个王朝鼎盛时期,都呈现出高度繁荣,但是也造成了它在演化中的动态停滞。

——摘编自《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所学习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一个或者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0 . 这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学术界曾称这个时代的思想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或“社会批判思潮”,或“前期思想启蒙”。这个时代
A.是承古萌新、向内反思的时代B.深受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
C.提出了使社会剧变的理论D.提出了缓和君相矛盾的方案
2021-06-28更新 | 13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