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作为官方意识的“程朱理学”受到“经世致用”思潮的冲击。其原因不包括
A.君主强化专制统治的需要
B.先秦儒家实学传统的影响
C.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冲击
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
2 . 经世致用,作为治学的宗旨与境界,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先秦时代的经典中,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内容无湖;不关注于讲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研讨学问、如何治国理政以达于济世安民等。如果我们说,广义的先秦诸子之学,是我们传统学术的基石与经典;那么,我们就应该同时承认,“经世致用”既是构建传统学术体系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也是学术精髓与学术宗旨之所在。

——摘编自孙家洲、高宏达《“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材料二   这些学者(顾炎武、王船山、黄宗羲、朱舜水等人)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务突变.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许多人都是把半生涯送在悲惨困苦的政治活动中,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到政治点:完全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生活.他们的学风都在这种环境中间发生出来。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孟子“济世安民”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学风兴起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黄宗羲、顾炎武“为政治而学问”的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世致用”历史地位的认识。
3 .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2016-12-12更新 | 1267次组卷 | 32卷引用:江西省万载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同步练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刘念慈《试析中国早期启蒙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上表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8-03-28更新 | 30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16世纪始,人类社会开始从国别的、地域的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在西方和东方文明内部都先后生长出现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世界历史”的因素,并按照体现着这一总趋向的各自特殊发展道路而走向对于人类普遍价值的认同。在中国,从明代嘉庆初至清道光二十年,即16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正是一个使古老文明汇入世界历史的特殊发展时期,它既体现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灵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因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既往的特殊性而使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启蒙的道路具有格外“坎坷”的中国特色,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 . 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2019-04-09更新 | 145次组卷 | 16卷引用:【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练习1
8 . 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B.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于发展
C.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D.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9 . 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他主张立国之道在于富国,富国必先富民。他谈到:王公之家,一宴之费耗去农家一岁之获。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不平势必影响天下的安定……他主张明君、贤辅、良司应该实行“养民之善政”“古之贤君,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他希望“农贾乐业,衣食滋殖”“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针对民间苏州育婴堂收养弃子一事,他认为“此一乡之善事也”,政府要担当起救济百姓的重任。救助弃婴扩而大之为鳏寡孤独废疾贫病之人的根本,是使四海之民,家给人足,衣食饱暖。

——摘编自王卫平《富民与养民:唐甄的社会保障思想》

材料二: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

——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富民与养民”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指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10 .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据此,关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专制制度的压迫是其重要的催生因素
B.“华夷观念”影响对制度的思考
C.商品经济发展是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
D.与社会观念差异较大而影响微弱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