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黄宗羲反对“国君视民如囊中之私物”,顾炎武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王夫之倡导“惩墨吏,纾富民”。他们把思想从超越追求提升到现实关怀,但无法开创出一条时代新路。其主要原因在于(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B.科举选官制影响
C.程朱理学趋于僵化D.新经济因素薄弱
2 . 明清时期涌现出古代文学艺术史上最庞大的“才女”群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胡文凯《历代妇女著作考》

材料二   明清“才女”们热衷于为自己构建“名士”“侠士”“居士”等传统的“男性化”身份标签,并倾向于在创作实践中进行男性化的艺术表达。

名士晚明黄媛介学习杜甫的诗作颇具其神韵,被赞誉为“清隽高洁,绝去闺阁畦径”,其书法仿效黄庭坚,画作模仿元代倪瓒、明代董其昌的笔法风格,也广受称赞。
侠士
侠客
杨太白“喜任侠,有丈夫气,慷慨激烈绝不类粉黛女子”。明清之际才女顾媚在其丈夫出仕新主后劝诫其忠君守节、以死殉国,继而结交志士,慷慨解囊,从未停止资助抗清的义举。
居士曹衣道人王微曾布袍竹杖,游历江楚,登大别山,眺黄鹤楼,登天柱峰,用大半生的时光饱览山河盛景,交游四方名士。晚明才女昙阳子谈禅好道能书,在当时名噪一时,众多文人名士如王世贞、王世懋等纷纷拜其门下。

——摘编自曹佳丽《浅论明清才女的性别面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清时期“才女”现象进行评述。
2022-07-30更新 | 239次组卷 | 2卷引用:单元复习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3 . 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C.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D.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现代著名学者在他的一部论著中从六个方面论证了晚明(15731644)出现的大变局。该论著的目录大致如下,事实上晚明时期国家的许多方面的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录
第一章“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
第二章卷入全球化的贸易浪潮
第三章江南市场: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
第四章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五章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第六章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晚明大变局”为主题自拟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求标题具体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5 . 清初思想家唐甄曾说:车是载物用的,舟是渡河用的,圣贤的出现在于救民于水火。如果车不能载物,就不如无车;舟不能涉水,而不如无舟;圣贤不能救民,则不如无贤。这一言论旨在(     
A.鼓励人民革新生产工具B.树立经世致用的学风
C.继承发扬荀子儒家思想D.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2023-02-10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巩固卷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复社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已任,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摘编自张涛《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提出“合群救国”“合力求.知”的思想主张,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如上海的务农会、地图公会、浙江的化学公会,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戊戌时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上海强学会章程里规定学会要举办的各项事务,“每事各有详细章程,举办以后,随时集议”。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

——摘编自彭平一、曾杰《论戊戌学会的现代社团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文人社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7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这里“黯然失色”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新的经济因素发展不充分
C.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不安D.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8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018-06-07更新 | 1342次组卷 | 16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综合测试
9 . 《儒林外史》第七回荀玫中进士后其母去世。荀玫欲向朝廷递呈“丁忧”,而王惠则以现今选考科、道在即为由,劝荀玫隐瞒此事。还吩咐荀家将“来的家人把孝服做速换了”“不许外面的人知道”。这体现了(     
A.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B.科举取士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C.明清小说对传统道德的批判D.商品经济带来丧葬礼仪变迁
10 . 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其中,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叙述的是
A.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C.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先河
D.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
2020-01-10更新 | 633次组卷 | 25卷引用: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提升训练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