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他主张立国之道在于富国,富国必先富民。他谈到:王公之家,一宴之费耗去农家一岁之获。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不平势必影响天下的安定……他主张明君、贤辅、良司应该实行“养民之善政”“古之贤君,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他希望“农贾乐业,衣食滋殖”“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针对民间苏州育婴堂收养弃子一事,他认为“此一乡之善事也”,政府要担当起救济百姓的重任。救助弃婴扩而大之为鳏寡孤独废疾贫病之人的根本,是使四海之民,家给人足,衣食饱暖。

——摘编自王卫平《富民与养民:唐甄的社会保障思想》

材料二: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

——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富民与养民”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指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初大儒们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这些大儒激烈地反对明代的空疏和形而上学思潮,建立起一种新的学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他们把着重点放到了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上。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儒”的杰出代表及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 “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的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

材料二明清之际,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并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2018-09-0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盛行,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2018高二·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源),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

—李贽《焚书》

材料二   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是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摘编自《李贽评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并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

2018-07-06更新 | 2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2天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每日一题·2018快乐暑假》高二历史
2018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7 . 家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存在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朱熹《朱子家训》


材料二 晚清家训已经出现革新思想的变化,如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语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子家训》中所倡导的治家理念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家训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与所学,谈谈家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018-05-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5月2018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社会形势的变化相适应,明清文化出现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抨击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相对立。然而,由于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他们虽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帝王,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材料二19世纪70—80年代,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他们主张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他们倾慕西方的议会制度并且希望仿效。这种维新思想到甲午战争时已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潮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形成广泛社会思潮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   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心中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石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2018-02-23更新 | 349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9年高二历史之2018年名题分解课时练: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赵昂欲害死张权,掏出银子来放在桌上,就换来巡捕杨洪“吩咐个强盗扳他,了其性命”的承诺。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主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旌表,《明史》将其事载入“孝义传”而名垂青史。《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记载:“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能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

——摘编自明代中后期冯梦龙编选的“三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明朝重大历史现象,并评析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