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3 道试题
1 .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材料一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追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

材料二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摘自《中国近代史》)


(1)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两次皇帝追封孔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作者的思想主张。并请列举同阶段主张近似的思想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
(4)依据以上孔子形象变化的相关材料,简述获得的历史感悟。
2 . 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价值导向——经世致用。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D.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改造社会的主张
3 . 儒学发端于孔子,经孟子、荀子而确立,直至董仲舒时成为比较成熟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明清之际诸儒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这一过程正是从诸子争鸣到一家独尊又到对传统儒学的扬弃发展。这些思想透露出
A.市民阶层价值取向需求B.汉代儒学背离了先秦的儒学思想
C.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D.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4 .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2020-10-18更新 | 337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9年4月24日 《每日一题》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二)
5 . 这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学术界曾称这个时代的思想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或“社会批判思潮”,或“前期思想启蒙”。这个时代
A.是承古萌新、向内反思的时代B.深受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
C.提出了使社会剧变的理论D.提出了缓和君相矛盾的方案
2021-06-28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必考点07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刊行于1617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戏剧梗概如下:

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睡梦中遇见一书生柳梦梅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梦醒后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城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京城。柳梦梅在京城应试后考中状元,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戏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7 . 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A.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B.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2019-04-23更新 | 320次组卷 | 22卷引用: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重难点突破(选择性必修三)
8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这种“新思想系统”
A.与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对当时社会转型影响巨大D.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2021-01-29更新 | 135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4.明清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盛行,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10 . 明末清初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时代变幻、秩序崩塌,急需秩序的恢复或者重构,黄宗羲对当时的政治败坏体会深刻,最终走向了对旧有制度的批判与重构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容,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

缘夫天之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夫治天下我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摘编自《原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摘编自《原法》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贤,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为养士而设也。

——摘编自《学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社会转型”的表现。
(2)根据材料,说明黄宗羲对旧制度做了哪些批判与重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