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对人性有一个了解,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蛰《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材料三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认为:“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人性观是什么,为此他提出如何建立和谐社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对人性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密尔顿对人性的认识与主张是什么。其主张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如何体现的?
2 . “和谐”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古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哲学思考。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摘引自《国语》《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和”“同”的基本内涵。从“和而不同”的角度,阐述孔子对完美事物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结合所学,从“存百姓”的角度,概述唐太宗为医治战争创伤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秦朝郡县制“行其大公”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简述“循天下之公”思想主旨下,王夫之对历代帝王“私天下之心”的揭露。
②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从荀子到董仲舒,再到王夫之的思考与探索。
3 . 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江户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以儒学代替以前的佛教作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学是日本西洋学发达的起点。这里所说的“汉学”,包括以儒家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学问和技术方面的学问两个面。……中国儒学在日本不像在中国那样拥有社会基础,而且没有同科举结合,所以,它一开始就作为思索的学问而发展,而且平行地存在着几种学说。

————伊田嘉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

材料四   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一中秦汉至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儒学家作出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的观点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21世纪,中外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儒家文化。请结合所学,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2020-11-2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新津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摘编自李贽《赞书》

材料二   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摘编自许苏民《李贽评传》

材料三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相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的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的态势。
2021-11-20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新时代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焚书》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藏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藏书》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

—《续焚书》

(1)根据材料,归纳李贽的主要观点及其时代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016-11-27更新 | 24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河南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卷
6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值得不断传承与发扬。

材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而异矣。

——《二程集》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


(1)材料一所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哪一学派?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该学派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提炼该学派的精神内核。扼要分析其在当今的社会价值。

材料三   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此不可谓非学界之一缺点也。是故政界各国并立,则学术亦各派并立;政界共主一统,则学界亦宗师一统。当战国之末,虽有标新领异如锦如荼之学派,不数十年,摧灭以尽;巍然独存者,唯一儒术。而学术思想进步之迹,亦自兹凝滞矣。夫进化之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进化,曰惟共主一统故;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曰惟宗师一统故。而其运皆起于秦、汉之交,实中国数千年一大关键也。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0-03-2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五: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材料六: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4)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