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对“士大夫精神“有很多定义,如:“学以居位日士”“志于道者之谓士"“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贪”“君子沈道不忧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中,一心为公,品行高洁,为中国社会大众树立丁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社会进步。士大夫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每当国难临头之际,他们都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漱励万民起而救亡围存。中华文化经过历代知识精英不懈奋斗,不断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举国认同的“学统”。其后,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入主中原,政统易于上,而学统存于下,中国依然是中国,成为维用中华大家庭的稳定器。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等

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提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有博大的社会胸襟,深切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种圣贤的精神气质。到了明清之际,一些士大夫认为,只讲贤气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最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著名代表人物有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士大夫要做圣贤,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豪杰,有没有经世的能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卓越的事功。

——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及明清“士大夫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时期中国西方国家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18世纪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第③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对各自社会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2-05-2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择考)
3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归纳图1所反映历史时期思想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国。
(2)分析图3和图2之间学术思想有何关联,并说明这一关联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2020-11-19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近代中国危难的时刻,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利用各种手段宣传新思想,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材料   下面是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新思想的部分方式

方式一:利用通俗文学扩大新思想的影响力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上连载《新中国未来记》。故事主讲了广东人黄克强与同乡好友李去病之间就“革命还是改良”进行辩驳。黄克强认为中国的改革只能取法英国和日本,采用君主立宪,李去病提倡法兰西式革命,强调“破坏”是进化的必经阶段。这“彼此往复到四十四次”的辩驳,几乎囊括了20世纪初关于“中国往何处去”论争之基本要旨。

方式二:以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梁启超、孙中山等翻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民主,高呼《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还要早数十年;谭嗣同十分推崇王夫之,认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革命党人章炳麟改名绛(顾炎武初名绛),明白宣示他是顾炎武学说的继承者。


(1)编写一篇黄克强和李去病有关“革命还是改良”的辩论对话。(要求:对话要围绕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为什么要“以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者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一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

材料二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渐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块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侣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哲人”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哲人”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时期启蒙思想的不同,并指出造成差别的根本原因何在?
2022-06-2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为重振儒学,宋代理学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当时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先秦、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3)材料二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股新思想?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8 . 明清时期既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也是孕育新因素的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瘟疫发生之后,明王朝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自然承担起了应对瘟疫,赈济民众的重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灾疫出现时,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己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救灾体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明后期到清前期农村集市发展情况表

省区明代
(嘉靖—万历)
清初
(顺治—雍正)
清中期
(乾隆—道光)
集市数集市数集市数
四川(盆地)1352484
湖北5481430
江西459545976
福建(不含台)131205551
广东12701969
江苏6981112
安徽294708
浙江368605

(笔者注:苏、皖、浙地方志大多只列市镇,不记集市,因而为集镇数。)

——据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三   农村集市历史久远,但其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从每个单独的集市来看,它是小生产者之间进行有无调剂、余缺调剂,以满足各自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然而,作为一个网络体系的集市,是各种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市场,是大规模的商品流通的起点和源泉。它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一个个自然条件、发展程度各异的地区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在大范围、高层面上形成地区分工,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据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黄宗羲不再从血缘关系看待和解析以民为本,他从人的权利与自由的政治和道德观出发,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道德的批判。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意义。
2021-07-16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材料   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也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从思想渊源和理论形式看,虽然与古代儒家的传豌思想和王守仁的“良知”说有关,但是在实际内容上却有着重大的区别……王艮认为,“日用”就是“本体”。他所说的“百姓”,不仅是指受压迫的下层群众,而且包括广大士、农、工、商;“道”,亦非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道”,而是指百姓日用常行之道,即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如果不能保障百娃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丧失生存权利,挨饥受冻,那就不是“圣人之学”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思想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思想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已运用数学语言并且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摘编自冯天输《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材料二   赢得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者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个人;充满竞争的生存条件也促使他们必须具有多方面的造诣。在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7世纪,也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当时没有一部名人传记不在主人公的主要成就之外谈到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而这些造诣总是超出一般水平。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不但要研究古代经典理论,还要研究地理、历史、文学;不但要翻译古代的戏剧,还要同时兼做导演;此外,他还可能是一名地方长官、外交家。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中国思想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意大利思想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