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以下哪些著作能体现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A.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B.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C.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D.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2 . “山人”是晚明时代的一个特殊士人群体,他们多为仕途中的失败者,受王阳明“心学”的熏陶,挟才自傲,倡导个性解放,揭露社会阴暗,并由此而“非官”、“非政”、“非君”。“山人”群体的出现折射出(     

A.明代晚期社会政治黑暗B.陆王心学成社会主流思想
C.社会出现近代转型趋势D.明清已受到启蒙运动影响
3 .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鼎盛期。下表是部分家训内容,由此可知,明清家训(     
(明)林希元《林次崖家训》凡遇荒年 ,租税要从宽减,或免之,或缓之。无大过失,不得辄起田召佃。
(明)庞尚鹏《庞氏家训》租谷上仓,除供岁用及差役外,每年仅存十分之二,围封积贮,以备凶荒。
(清)蒋伊《蒋氏家训》子孙中有大贤者.更能推我之所未尽,救贫济乏、养老育婴,种种善果,天必佑之。

A.承担部分灾害教育功能B.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
C.完善了社会的救助体系D.弱化封建租佃依附关系
4 . 梁启超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有过精辟的阐述:“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拋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据此可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
A.推动理学主体地位确立B.对传统秩序进行了反思
C.促进维新变法运动发展D.改变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2022-04-15更新 | 198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2
5 . 明中叶,李开先、唐顺之等文人名士认为:《水浒》“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不应诟病其宣扬“奸盗诈伪”之事,而是看到其“序事之法”与“史学之妙”。这反映出
A.知识分子审美趣味的世俗化B.民间有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水浒》真实再现宋代历史D.反封建统治的进步思想产生
6 . 明清之际的一些学者纷纷排斥明儒重伦理心性的旧习,主张对学术做出“质测”(实证科学)、“通儿”(哲学)、“宰理”(社会科学)的区分,推究各朝代治乱兴衰的轨迹,提出种种改造政治与振兴社会的方案。由此可见,他们在学术上
A.质疑求证、经世致用B.反对专制、追求民主
C.挑战权威、思想启蒙D.标新立异、离经叛道
7 .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2019-10-25更新 | 524次组卷 | 33卷引用:三年(2021-2023)学考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第14课明至清中野的经济与文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摘编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普通民众需要的是衣食住行,需要的是家庭幸福,需要的是美好生活。谁要是恣意妄为,剥夺老百姓的这些权利,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反击。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平民与统治者构成一组矛盾。统治者不能敲骨取髓,不能离散百姓子女,不能好大喜功,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换取一家一姓的暂时繁荣。儒家亦不断向统治者建言献策,想让统治者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国家要想稳定繁荣,就必须确保老百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维系全家人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按照礼乐制度进行祭祀。国家既要教养民众,又要制礼作乐,教化民众。

——摘编自韩金山、刘伟等《平民儒学的时代境遇与理论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儒学在传统社会中的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儒学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子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有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尖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17~18世纪中国没有出现西欧式社会转型的原因归纳如下:

序号原因陈述
政治体制恐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强化,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经济体制僵化
教育模式呆板“八股取士”限制了考试的形式,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挖掘、培养创新人才
舆论思想极端
参照①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②④的陈述。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