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黄宗羲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主天命说”作为一种政治理论明确地被提出来,一般认为是在殷周之交,这些思想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渊源。孟子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出“王朝革命”思想。《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言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摘编自林坤《在理解思想的延续中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材料二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从来天生民而立之君长,所以为民役者也,君一人不能独治万几,于是建设臣工以分治之,凡佐君为民役者也。

——孙中山《原君﹒元臣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民与君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黄宗羲的思想有怎样的继承和发展。
2 .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制度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诸多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庭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2)材料二是否表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材料三中家庭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4)据材料四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2021-11-0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世家。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4 . 思想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董仲舒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1)概括材料一中三人的主张,并比较董仲舒与黄宗羲主张的主要不同之处。

材料二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

——康德(1724—1804)


(2)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德提出的“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的原因,并从思想的角度解释“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的理由。

材料三   

中国经济是“国”与“民”相互支撑的经济,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成功缓解了计划经济缺动力、市场经济缺情义、福利经济缺效率的问题,空前调动了全国工商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了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带来了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使小农中国的工业化得以高度推述。

图1: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图2:

——摘自潘维等主编《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


(3)图1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哪些重要理论?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名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2019-06-28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二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也进入到了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本思想是先秦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潮之一,它与尊君论相反又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石……然而,至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为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一次更新的机会……我们把明末清初涌现的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

——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与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的不同。

材料三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四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2019-06-22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 第三次统练(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摘编自朱熹《朱子大全》等

材料二   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辨。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吾谓有法治而后有人治。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三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质。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梁启超所说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关于儒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主要特点。
(4)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 . “时代与思想的变迁”


(1)有学者认为,儒家心目中尽善尽美的政治就是所谓的“圣王之治”,亦即由圣人充任君主对民众进行统治,但也要对君主加以节制。依据下列历史上儒家的有关言论,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天子是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严复则认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2)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现的共同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