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顾炎武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
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
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
2022-01-12更新 | 1035次组卷 | 30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鼓励发展私欲
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
2018-01-03更新 | 208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梁启超明确表示顾炎武“在清学界之特别位置,一在开学风,排斥理气性命之玄谈,专从客观方面研察事务条理”。钱穆则认为“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论,虽意切救时,而析义未精,言之失当”。据此可知
A.两者皆肯定“经世致用”的学风B.历史人物评价无法形成明确定论
C.时代背景决定对历史人物的认知D.阶级属性是历史评价的主要标准
2021-02-26更新 | 51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是西欧从传统迈向近代社会时期的思想巨人,他在近代科学方法和自然哲学的探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有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认为应该把尊重事实,搜集和确定事实作为“归纳法”的第一步。培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哲学,他指出“所谓知识在于实践中能够具有一定的效用,功用是实践的根本属性。”他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人类征服和占有自然的重要手段。亨利.沃登爵士称他为现代“科学之光”。

——摘编自丁立群等《技术实践论:另一种实践哲学传统》

材料二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代表。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推崇备致,认为“贵创”“博证”“致用”是顾炎武学术研究究方法的精华。顾炎武在治学过程中反对一味模仿古人,提倡独力创新,将“独创理论还原于人事的日常经验才可知其正误”。顾炎式做学问反对玄学、理学之清谈,主张探索“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的学间,引古著今,注重用学到的知识或自己形成的理论来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学以致用、“明道教世"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学者的“济世情怀”。

——摘编自威福康《论颐炎武治学方法的儒家精神与哲学意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根与顾炎武学术思想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学术思思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培根与顾炎武学术思想不同的历史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顾炎武认为:“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教化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这说明顾炎武强调
A.君主要以仁德之心来治理天下B.对财富的渴望败坏公序良俗
C.民间教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D.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
2019-12-19更新 | 960次组卷 | 18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全盘否定明代的学术成果
B.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强调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
D.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2019-05-07更新 | 481次组卷 | 3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学期复习训练题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2020-08-28更新 | 185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4届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术上,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引古筹今”的“实学”。学风上,他批判八股取士制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政治上,他反对“独治”,认为“独治而刑繁,众治而刑措”。道德上,他主张“张四维、厚风俗、行己有耻”。

——摘编自张岂之《顾炎武》

材料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炎武所著日知录……始悔向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顾炎武是清代学术“黎明运动”的“第一人”,开辟了清代学者以音明经,通经明道救世的学术路线,“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对他‘贵创’、‘博证’的精神十分推崇”。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思想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这一观点萌发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顾炎武这一思想观点的深远影响。
2019-05-20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5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D.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2019-01-30更新 | 289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顾炎武是开清代实学风气之先的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顾炎武对明代以来空谈心性,“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理学很不满意,他说:“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孔子)所罕言;性与天道,子贡(孔子的杰出弟子)所未得闻。……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数十百人,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讲‘危微精一’;是必其道高于夫子,而其弟子之贤于子贡也。”

——摘编自《清史稿·儒林传》

材料二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摘编自《亭林文集·与友人论学书》

材料三   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然其所以能著著奏解放之效者,则科学的研究精神实启之。

——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顾炎武抨击的现象及提出的主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的思想是复何古而得“解放”?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顾炎武在学术实践中“科学的研究精神”,并举一例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