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们热心于新的教育思想的实践,并得到一些王公贵族和开明君主的支持。在这些新的学校,他们一般以古典著作为教学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欣赏先贤们的智慧和道德风范,培养高尚的情感和坚强的毅力。他们崇拜古希腊人的健康生活,强调身心协调发展,长期被中世纪学校忽视的体育、音乐、绘画和诗歌等重新受到关注。他们按照学生各自的特点、能力和兴趣来教授不同的知识,注重启发引导,减少惩戒、杜绝体罚,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和天性发展。他们把学校营造成和谐友爱的集体,人们常称之为"快乐之家"。这样的氛围为贵族们所仰慕,他们纷纷把子弟送到这里来。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哲学思潮发展深深影响了法国的高等教育,让法国高等教育重生。教育的管理权掌控在政府和国家手中,教师成为国家的公职人员,而不再是僧侣。教育从服务社会的需求出发,为了培养和提高大众素质服务,而不再仅仅是培养能适应上流社会的人或者朝臣和绅士。在教学中摈弃了以宗教神学为主的内容,逐渐以世俗的艺术和科学为主。各级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资产阶级宣传和灌输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主要阵地,新兴大学成为人们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伦理观念、新价值观念以及新的人生准则的主要渠道。

——摘编自易然《从思想的沃土中汲取营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和启蒙运动时期教育的不同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在近代欧洲社会中的重塑、昭显和外化,引致了人际间交往和交换中的契约关系的普遍化,……这无疑促进了正式法律制度的型构与发展……从这个视角来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自主、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是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制序化,尤其是从习俗和惯例的规则向法律制度的过渡,从而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内在力量。

只有在西方社会中源远流长的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中,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当代欧美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体制。具体说来,只有社会是由已经个体化且富有各自自主独立性的“人格”所构成时,才会生发出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西方社会中的民主体制以及作为对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保障机制的私有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韦森《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


概括指出材料中作者的任一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述。
2021-05-0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及其他国家的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021-04-20更新 | 309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辽宁卷)01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世纪上半期,欧洲的知识分子被许多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报道吸引了。他们在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更是完全入迷了。中国以其儒家道德 体系、科举制度、对学问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举 为模范文明。 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这种态度的转变反映在1776至 1814年间在巴黎出版的十六卷《关于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的研究报告》中。该书第十一卷于1786年问世,里面几乎收录了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硼砂、褐煤、水银、氨草胶、马、竹以及产棉状毛的动物的报告。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中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围绕“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中“人文”二字最早可见于《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它突出了“教化天下”的社会价值,《后汉书》中亦有“人文犹人事也”的注释。儒家思想重视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伦理关系,尤其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儒家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是坚持以道德为内在本体和人文为外在发用的统一,从而凸显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政治价值和伦理价值。

——摘编自侯宾《梁漱溟与儒家道德人文主义》

材料二 布洛克认为,西方思想主要存在三种看待人与宇宙的思维模式:第一种是超自然模式,即以神为本位,人和自然都是神的创造物;第二种是自然模式,认为人和其他有机体一样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第三种是人文主义模式,集焦点于人身,从人的经验出发理解自己、上帝于自然。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最初在达·芬奇画笔下的维特鲁威人身上找到了早期表达形式,后又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先驱笛卡尔那里得到了集大成的阐释。笛卡尔认为,人类共同的本性即理性把人与非人区分开来,“我思故我在”;人不需要依靠神祇,通过理性即能把握世界;人不受历史、政治等外部因素的束缚,像维特鲁威人一样顶天立地地站在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蒋怡《西方学界的“后人文主义”理论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精神”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主义模式”的主要内容。试比较西方人文主义与儒家人文主义异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运动时期的部分作品信息表

组别作者国家作品完成时间提示信息
第一组霍布斯英国《利维坦》1651推理、权利、自由
第二组洛克英国《人类理解论》1690天赋,真理、判断
第三组伏尔泰法国《哲学通信》1733议会、无限、引力
第四组孟德斯鸠法国《论法的精神》1748政体、气候.整体
第五组卢梭法国《社会契约论》1762公约、大脑、财产
第六组狄德罗法国主编《百科全书》1772冶金、假说、观察
第七组康德德国《纯粹理性批判》1781类推、反省、空间

——摘编自《历史大回顾之欧洲启蒙运动》等


以“理性主义”为主题,参考如表中一组或几组信息,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本身是18世纪的现象,该运动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学者认为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自三个基本前提:

1)整个宇宙可以被充分认识,它是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的;

2)通过严格使用“科学方法”可以解决每一个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

3)人类可以被“教化”以至获得无止境的改善。洛克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受教育而与贵族平起平坐,人类发展的潜力是无服的。1790年前后,启蒙运动受到挑战。有些思想家如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反对启蒙运动所主张的一切;另外一些人虽然接受启蒙运动的某些价值观,但强烈反对其他的价值观。

——摘编自伯思斯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前一个世纪因受启蒙运动宣扬的世界主义思想的影响,其时的文化往往超越国界呈现出一致性色彩。到了19世纪,尤其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民族主义的勃兴使我们很难找到前一世纪所具有的那种一致性、即使在同一思潮的影响下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外显都不同且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重心,如英国的经济理论、法国的文学艺术,德国的思辨哲学等,从而使得西方文化色彩斑斓、相得益彰。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大幅度提高,然而人的异化,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也普遍存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者从这一事实出发,认为哲学的任务应是探讨人的危机。他们要拯救资本主义,就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

——摘编自韩庆祥《正确借鉴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发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表现,并说明20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西方文化发展历程中得到的认识。
2021-03-17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1届高三3月尖子生抽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丁说:“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彼特拉克则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但丁还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才能认识最高真理,达到至善。彼特拉克曾公开宣称: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的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摘编自张淑钏《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尽管伏尔泰一生坚持与教会斗争,但他却认为上帝“安排了世上的物质”,并且在创造安排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后便让它们自己运行,伏尔泰相信一切结果都有原因,万事万物的存在也有原因,这就是终极因,即上帝。他还说:“与其承认一位像许多民族那样要用人做牺牲来祭奉的野蛮的上帝,还不如索性不承认更好。”

——摘编自赵满海《论伏尔泰宗教思想的形成及中国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彼特拉克思想体现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但丁、彼特拉克相比伏尔泰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0-01-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9 . 人文主义在西方经历了萌发、复兴、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苏格拉底是一个不断思索和反思自我的雅典人,总是想理解在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人和人类事务。……他坚持认为人需要不断思考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谴责那些哗众取宠不愿意追求个人人格完善的人,认为人有责任追求人格的完善,举止光明磊落,并为建设一个公正的社会而努力工作。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是同一个造物者缔造的,我们的灵魂具有相同的力量、相同的潜力、相同的品质。既然我们生来相同,区别我们的主要差别就是品德。具有好的品德并付诸行动的人,称为高贵的人,反之则是不高贵的人。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四 ……如此看来,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五 十八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最重要的是他们极其关注社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和意识。这些人就如恩格斯所说的,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在这些启蒙学者的眼中,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了。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普罗泰格拉对神的态度及其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实现“个人自觉”的做法。
(3)据材料三、四,概括薄伽丘与马丁·路德二者主张的异同。
(4)材料五中“不合理的东西”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学者的“合理”主张。
(5)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2019-11-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先秦中国思想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又应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只有国君圣人、大人才有这种裁成辅相的功能。汉、宋以降,《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要用主客二分式来处理,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从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虽有天人和谐说,但希腊哲人更擅长于将“大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独立的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然哲学,这种人与自然分离的精神到了近代有了更大的张扬,更多的思想家致力于讨论如知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培根,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康德哲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突出地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一思想;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荒诞形式,把绝对理性不但视为全部自然界的主人,甚至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外化”的结果,这样,“理性”或“精神”就成了自然界的“创世主”。

——摘编自韩俊李尚明《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人与自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在文明起源阶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主要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张扬古希腊文化的原因及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文明史观解读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异同,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