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三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五   参考书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2)材料三、四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

(3)作为资料,你认为材料三和材料四哪个史学价值更大?为什么?

(4)如果要对上述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材料五所列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明你的理由。

2018-10-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2 .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名言。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4)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学习研究人文主义的史料,你认为哪则材料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说明你的理由
3 . 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导、社会变革的前奏。人类历史上一次次的思想解放运动,矗立起一座座高大的思想丰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时代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景象,揭开了中华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为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以及欧洲和美洲的其他革命和改革做了准备。《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启蒙原则的法律化,某些立法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中变为现实。……理性主义思想对粉碎专制暴政。削弱教会特权起了促进作用;人道主义、天赋人权和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基本价值规范;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摘编自《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景象”指的是哪一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发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谈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运动的哪些原则。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历史人物的理论成果,并简述在这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下我国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
2022-07-1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汲取古希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关注体力劳动与技能训练,并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阐述职业教育。西班牙学者维夫斯充分重视民众及工艺实践的价值,把工艺实践作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阿尔伯蒂从伦理学角度肯定尘世物质生活,尊重劳动与创造。在论述人的教育问题上,维夫斯与拉伯雷明确提出技术训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这些思想突破了传统学徒制与经院哲学的育人框架,展现出职业教育思想多样化的早期形态。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   17世纪末以来,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工场的大量涌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开始认为,学习和掌握一门甚至几门技艺,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完善的人或完善的公民的重要指标。此后,技术教育在法国兴起,建立各种实用技术研究会、开设实用技术课程等工作被提上日程。J.巴舍利埃尔制订了实用职业技教育术的计划,要求“开办一所技艺的完全学校,在学校中,人们示范讲解机器、使用的材料及其与每一种技艺的关系”。这些活动推动了社会对实用技术的了解和认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摘编自刘大明《启蒙运动与法国技术教育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技术教育思想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技术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认为人类由自然法联结成一个共同体,所有人就都应当是平等的,都是整个宇宙共同体的.成员,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平等的,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唤起了人们长达数世纪的理性自觉,以人为中心,反对等级特权和禁欲主义的主张冲破了封建专制主义和神学的统治,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促进了个性的解放。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还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提出顺应人的天性、注重榜样示范和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与兴趣等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17、18 世纪是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 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体现了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其次,公民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得以调整,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人民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利益与权利不受侵犯;再次,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最后,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陈菊《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亡国之根: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021-10-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20世纪初世界历史大事简表

时间大事主要内容
14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冲击宗教神学的世界观,高扬人文主义旗帜,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
15世纪至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扩
张,世界市场初现。
16世纪宗教改革打击罗马教廷的权威,扩大世俗权利,建立民族、民
主、节俭的新教会。
1718世纪启蒙运动冲击封建王权等级特权,提倡理性,提出天赋人权、自
由、民主、平等、权力互相制约等。
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18482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国际工人运动兴起。
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摘编自《世界近代史》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件大事,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时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具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理论所引导。”材料中“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
A.彻底解除人的精神枷锁
B.提出建设工业文明的现代国家
C.大力张扬人的价值尊严
D.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
8 . 思想史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导致思想解放,启蒙运动导致社会改革,西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迷信到理智,从奴役到自由,从特权到平等,从幻想到科学。今天世界最发达的西方七国(英美加法德意日)都是在这个历史前进运动中先后成长起来的。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材料二:倘若作一个历史的平行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了五百年。北宋年间的人文气象,与五百年后的意大利城邦十分相似,具有一种人的自我觉醒的品质,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的自觉……欧洲的文艺复兴非常迅速地产生出辉煌的文明成果,而工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和扩展了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彼此相辅相存,互相激励又互相补充。相反,始于北宋年间的中国文艺复兴,非但没能得到文明成果的支撑,反而受到非常惨烈的夹击,在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蛮战争和僵硬的程朱理学教条的双重践踏之下,如同石缝里的小草一般,气若游丝,时不时地艰难苟活于一息尚存的窘迫。

——摘编自李劼《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

材料三:2021世纪之交,以中国签署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参加WTO为标志,中西文化论争在理论上已经终结,中国政府承认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并在道义上承担了使之在中国得到保障的义务,尽管把书面的东西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实际还非常艰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摘编自袁伟时《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内涵和意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核心思想的不同。
(2)结合材料二和学知识,分析中西文艺复兴结局不同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1-01-1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大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一一恩格斯《反杜林论》


(1)材料一、二在体现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文主义体现形式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2020-04-14更新 | 500次组卷 | 24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