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契约生活这一领域,官方主流文化习惯以“义利”关系来衡量人们实际契约生活中的具体交易行为。这种“重义轻利”观念的宣扬使得古代中国契约生活的道德性更为突出,在官方主流文化看来,契约的互惠性应该让位于契约的互助性,他们视契约为老百姓之间相互救助的重要手段。在儒家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绑架”下,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缺少天然的商业属性,其被赋予了更多“救助”的责任。这就使得,如果“义字当头”,“利”就可以让位,甚至可以被忽略。而这种“义”需要到怎样的程度呢?似乎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而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些传统美德则顺理成章地成为最理想的“借口”,于是白纸黑字契约在“良心”和“道德”面前变得一文不值,你若较真,别人还会倒打一耙。

——摘编自万珊珊《从中西方契约文化看当今社会契约精神缺失》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封建经济关系的崩溃、罗马教廷的衰落以及新教的出现、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取代信仰的一致性、身份地位被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平等交往所取代,这一切变化导致非常重要的结果:一是个人主义的崛起,对个人的生命、安全、财产、自由等诸项权益的保护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二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前那种概念模糊的“神授”王权、“天赋”帝国被具体的、强大的国家统治权力所代替。近代最早完整地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是荷兰思想家格劳休斯,往后的斯宾诺莎以及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等,这些人推开上帝、离经叛道,明确反对君权神授,用理性主义代替神秘主义和愚民政策。他们都相继提出了各有独立见解的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些思想家那里,有的利用社会契约理论来为君主专制制度辩护,但更多的则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借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来论证主权在民、主权利民以及自由、平等的政治主张,来论证进步的民主思想。

——摘编自罗国亮《试析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由来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契约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社会契约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 . “你幸福吗?”2012年“十一”国庆周,中央电视台以“你幸福吗”为题做随机采访,引发观众对幸福的思考。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中国
西方
古代
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作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作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现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作个人幸福的体现。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西方幸福观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指出西方社会从古到今幸福观的演变趋势。
2019-01-30更新 | 9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
3 . 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善良政体”的追求在东西方异曲同工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1663)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材料二       近代志士仁人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新文化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验,遂葆有绝美之精神。”“吾人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神,而求此适宜之政治也。”……1919年春天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对西方的失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另外的方向。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60年代初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唐洲雁《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学校作用的认识,并概括他与孟德斯鸠相似的思想倾向。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变化趋势,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历史经验?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近代理性主义最初出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牛顿力学的演算,使理性主义的旗帜树立起来。政治理性主义者将自然科学领域的分析、计算、逻辑推理的技术运用于政治领域,使这种追求确定性和功利性的科学方法在政治生活中占有了绝对的地位。在资产阶级同封建制度、同宗教神学斗争的过程中,政治逐渐从宗教的控制中摆脱了出来。此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政治家,比如伏尔泰提出的自然权利论,指出自然赋予人们自由和平等,所有的权利属于人民也被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在理性主义的引导下,国家和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理性主义逐渐丧失了理性原有的怀疑性,转而追寻一种纯之又纯的确定性。近代政治领域所崇尚的理性主义更多是对理性的形式逻辑演绎的空前追求,将人类的政治程序化、简单机械化、标准化、量化。

——摘编自赵恩烯《政治理性主义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理性主义”发展的趋势,并简要评析“政治理性主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世纪是“科学革命”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各种学院和学术团体往往得到最高层的扶持,列入1662年获得特许证的英国皇家学会或四年后成立的法国科学院……印刷业的传播状况必然可以作为反应教育发展总体趋势的绝好标志。到17世纪,印刷业充分满足大众需求,体现为童话故事、具有真实蓝本的单恋爱情传说、年鉴、占星术书籍和圣徒传记……宗教改革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教会信徒识字的重要性……宗教改革使阅读《圣经》具有了重要意义。

——摘自J.M.罗伯茨《全球史大加速时代》

材料二   从17世纪下半期开始,欧洲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得出结论,认为要理解人类真正的历史和命运,无论是依靠对圣经不容置疑的信仰还是习惯性地依赖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的权威都是不够的。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人的本性,必须以此作为研究的主题。而要正确地推动这项研究,就必须采用自然科学家(“现代人”)在天文学、物理学和解剖学领域成功开创的“科学成就”。……在启蒙思想家追求的种种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寻找一种真正的“人的科学”。正如亚历山大·蒲柏所说,“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自己”。

——摘自罗伊·波特《启蒙运动》

材料三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紧要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洛克还根据英国的革命写了一份论“政府”的总结性的文字,起了近代政治文化的开山作用,贡献了“政治哲学”;下则启发了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的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

——摘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7世纪中期以来“普及文化的推动力量”。结合所学简要分析,阅读《圣经》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自然科学”角度归纳牛顿在天文学领域开创的“科学成就”。并简要概括康德在“人的科学”研究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指出文中提及的洛克著作。17世纪是“很紧要的一个时期”,为18世纪欧美政治革命和政治实践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给予启蒙思想家们的影响,是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的。伏尔泰说:“所谓专制或专横的政府,是指君主可以随意夺走一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如果说曾有一个国家,在那里人的生命、财产和荣誉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便是中国。”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以法治国,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和礼仪习惯便是中国法律的基础,他们进而指出,由于这种以父权为本,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符合自然规律和理性,因而能将道德、宗教、习俗、礼仪和伦理为一体,在全国统一施行。使儒、释、道三家彼此相安无事,既无需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教会,政权因而也不致受教会左右。启蒙思想家虽然从自然神论的角度把儒家思想解为一种宗教,但把它与愚弄人民的基督教之类的宗教做了严格的区别。

——摘编自许明龙《中国古代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在借鉴中国古代文化基础上所提出的反封建主张,并简评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摆脱宗教神秘主义的束缚,出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即古典人文主义。孔子秉持并宣传“与命于仁”的主张,强调现实生活中人的能动性,儒家强调仁爱是现实之路、治世之本。荀子发展孔子“礼”的主张,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孟子认为“义”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应当舍利取义。儒家还倡导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不猜疑别人,信守承诺。中国古典人文主义对中国文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在中世纪时虽然也曾受到宗教思潮的影响,但始终未被拉回到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愚昧状态中去。

——摘编自崔一心《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上,人文主义曾拉开了世界近代的历史帷幕,并曾在几个世纪中启蒙了世界各国千百万人民。欧洲的文艺复兴,从各个方面冲击着生活在中世纪精神枷锁中的欧洲民众,使他们首先在精神上作为人而挺立起来。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则是呼唤出著名的《独立宣言》与《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呼唤出北美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19世纪以来,在西欧以及北美,却与当年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相反,产生了一种只重科学技术、物质生活的潮流。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这种潮流正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人文主义的理念与激情则一直处于退潮状态。这种人文主义的退潮,有着极大的危险性。

——摘编自何芳川《新经济时代与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人文主义的认识。
2021-05-0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最初,唐太宗命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后改为礼部待郎,并增加了比隋朝多三、四倍的科目,确定以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算、明书六科为常设科目,唐太宗还规定每年十一月起,至次年三月止,为考试日期,规定所有考生,必须考以《春秋》《左传》《礼记》等儒家经典为内容度贴经,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由中国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新发展的客观趋势,促成了唐太宗时期中外交流的繁荣

——摘编自赵克尧等《唐太宗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治国之策有何特点?分析这些政策对唐朝的影响。

材料二   启蒙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治理最核心的理论渊源。它认为:科学理性能有效解释自然现象,将其推广至政治生活领域必将有助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封建专政纵权、贪腐、压迫民众,原因在于权力不受限制;国民或公民应该在国家的物质生活、权力运行、文化创造等方面发挥从未有过的作用;主张每一位公民均可以“无差别地”参与到国家运行与对国家的治理、监督中,国家有责任保护公民个人参政的基本权利。

——摘编自季卫兵《西方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取向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主义主张的治国理念。

材料三   在推进国家治理的实践中,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展现了自身的优势。新中国初期,全国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热情,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各级政权建设过程中,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应当“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在过渡时期不长的时间里,党和政府迅速组织起有计划的社会建设,顺利完成了“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

——摘自王文《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治理中如何显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综上,谈谈你对影响国家治理因素的认识。
2021-02-0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等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16至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说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1-01-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梭认为,私有制的确立更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卢梭用财产关系说明政治关系和社会观念,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因素决定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卢投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各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他把私有制出现及社会文明的产生看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包含着人的自由的丧失、人类不平等的加深,同时是一种退步;不平等随着文明同时发展,最后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压迫者被压迫,重新转变为平等,转变为新的更高层次的自觉的平等。

——摘编自汤杰鹏《所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发展》

材料二   马克思高度肯定卢梭关于私有制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论断,并且认为随养私有制的发展这种趋势仍在不断加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是造成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重要原因,私有制不仅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最终还会导致资产阶级自身的灭亡。所以,实现人类平等的基础是消除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的所有制,建立一个社会物资资料   人人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

——摘编自韦宇婷《马克思对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学说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超越卢梭学说的主要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