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作为历史概念的民族主义,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涵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强调个人权利的启蒙思想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每一个公民组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权力”走向“权利”》等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写出启蒙思想家的问题指向和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主张对法国政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近代历史上中法两国民族觉醒内涵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远因—近因”的思路分析中国民族觉醒内涵独特性的历史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
3 . “启蒙运动”与“中国”颇有渊源、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近现代以来,中国出版了大量研究启蒙运动有关的著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作为一个自然神论者,他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作为其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合乎自然和道德的新的“理性宗教”。他同样也受到中国文化以及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并高度赞同朱子理学自党的理性精神。伏尔泰主张不应该继续盲目速信基督教,应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用历史的眼光来判断基督教。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

——摘编自那上仪《中国儒家思想对1718世纪法国的影响》

材料二   下列是中国出版的与研究启蒙运动有关的部分著作:

书名作者出版社
《新文化运动与世界文明》李勇安徽大学出版社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商务印书馆
《法国大革命史》阿尔贝,索布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陈小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学的原因并对这一行为进行评价。
(2)请从材料二中任意选择两本书,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材料,分别说出选择这两本书的理由。
2022-03-05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作为欧洲文明史上在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思想领域、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引起变革的运动,其影响是巨大的。它使欧洲人在历史上首次意识到他们已身处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深切感受到他们是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它带给人们的积极世界观使得人们对生活感到欢欣鼓舞和充满信心。正如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所说:“现在,每一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要感谢上帝挑选他们生活在这一新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和前途的时代,它业已为过去上千年间世上可比拟的众多拥有高贵心灵的人而欢欣鼓舞。”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18世纪是哲学家的世纪,哲学家们希望重新建立一个符合“永恒真理”、“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诚如恩格斯所说,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家们“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故18世纪启蒙运动时代也称为“理性主义时代”或“批判时代”。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引起欧洲社会变革的“运动”的核心思想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运动时代被称为“理性主义时代”或“批判时代”的主要依据。
2022-02-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确实在思想界带来了一次大解放。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精神力量和世界观,导致近代欧洲社会变革和科学革命。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家们积极倡导俗权、君权、主权的价值观,从观念上整合了基督教及神圣罗马帝国所谓统一下的旧欧洲的行为主体,加深了人们对主权国家本质的认识,促进了主权国家的形成和完善。

——摘编自刘健材《浅论文艺复兴的历史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在宣传和教育上,他们不仅完成了许多专门的学术性、理论性著作,出版了普及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而且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大量出版发行通俗易懂的文章和小册子,并且多方面利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接近大众的文艺形式,力求让更多的群众受到教育。

——摘编自谢雁《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艺复兴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反封建活动。
2022-02-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带有世俗性的特点。这种世俗性文化以世俗的个人作为思考万事万物的出发点和中心,并以现世的个人利益为追逐的目标和道德原则,由此形成文化的商业化倾向。世俗性文化对传统中世纪以基督教会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带来各个层面的冲击。……在哲学、科学等认识领域,强化理性与信仰并重的双重真理意识,以提高理性的地位,最终导致理性至上,科学万能的思想境况。

——摘编自周春生《对文艺复兴世俗性文化的历史评析》

材料二:卢梭提出一个重要的构想,即人民定期作为主权者而活动,通过固定的、按期的、绝对不能取消或延期的全体公民集会,决定政府的去留。集会一开始必须讨论两条提案,即主权者是否愿意保存现有的政府形式,人民是否愿意让那些目前担任行政职责的人们继续当政。卢梭坚持没有任何一种根本法律可以约束人民共同体,哪怕是社会契约本身。在卢梭的法律思想里,主张人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可以做主改变自己的法律,哪怕是最好的法律。

——摘编自王笑梦《论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材料三:与法国启蒙运动相比,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有其独到的特点。如苏格兰学者虽然也注重与提倡理性,但对理性的解释却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不同,他们不相信单凭理性本身即可创造出一个完全合乎理性的社会。他们更强调理性与文明的发展相互影响,以及理性无法跳出文明重新设计一个全新的社会。因此,一切进步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们更强调社会的改良而不是革命。

——摘编自徐鹤森《试论苏格兰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性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卢梭有关“主权在民”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主权在民”思想的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特点。
2022-02-2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早在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产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新文化代表人物。彼特拉克第一个提倡人文主义,主张摆脱神学迷信的控制。人文主义主张人性崇高、个性解放;要求民主,反对教会的控制;强调人道,反对神道。在人文主义者看来,好的人应该是人性自由、富有知识、人格高尚、衣着华美、生活优越、文质彬彬、兴趣广泛,等等,总之是十分有品位。当然这在那时是非常革命的,是对占统治地位的教会的挑战与批判。人文主义后来在西欧地区得到发扬光大,17世纪更出现了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大师。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在下列几点有了新的发展:一是不仅在自由和个性解放上继续追求,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二是提高到哲学角度论述问题,而且还不给宗教留下一块阵地,用无神论完全否定了任何宗教与神学。像经济自由、人权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后来都成为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原则,而且行之有效。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得以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晚期欧洲人文主义的内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要义是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反对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提倡理性,歌颂个人品德等。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人文主义者采取各种形式赞扬人的伟大,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自由,追求现实的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和封建贵族特权。

——摘编自郑振捷《<神曲>:神与人的斗争——浅析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两面性》

材料二   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之后,科学和理性得到高度重视……文艺复兴时期曾经被大力弘扬的主体性和人本精神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转化为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考察。考察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与尊重科学紧密相连的。因为科学知识就是力量,而人的主体认知方式和能力是获得科学真知的前提。人类认知的方式也关系到人类认识的准确性,决定着人类认识自然、开发自然,获取真理的程度……这种理性主义是反对封建愚昧、发展工业文明的重大力量,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由此,科学理性主义大旗便被高高举起。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的意义。
2022-02-2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身处新旧交替时期的彼特拉克开创了全新的历史观。不同于中世纪基督教编年史家将神的时代视为历史的开端,他把“人的时代”或“文明的时代”看作历史的第一阶段。史学写作不再为神权服务,而是要为人民提供道德教化和培养批判精神,基督教人物也不再是写作的焦点,人文主义者开始把视线扩大到过去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传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书写历史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周施廷《自我的觉醒:彼特拉克与现代性》

材料二  与传统史学相比,伏尔泰“智慧史”最显著的特点和优点,是它的广阔历史视野。他所创造的“智慧史”并不是思想史,也不是狭义的文化史,而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史。如他所说,它是对社会进步所作的符合理性的报道。它包括人类智慧的一切成果,既包括文化艺术、民情风俗、科学、哲学和宗教等精神文化,也包括各种物质文化和政治法律制度。这样一来,伏尔泰第一次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纳入历史研究的范围,造成西方历史观念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摘编自赖元晋《伏尔泰和他的人类智慧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彼特拉克全新历史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智慧史”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智慧史”产生的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样的结论就是主张以法律为治了;建立(轮番)制度就是法律。那么,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应该承认邦国必须设置若干职官,必须有人执政,但当大家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时,要是把全邦的权力寄托于何一个个人,这总是不合乎正义的。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人民可以服从良法也可以服从恶法。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人民应该拥有统治自己的权利,“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可是,他马上意识到在一个大国中实际操作的困难。又提出,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体现应该是选举人民自己的代表。从“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到建立由人民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是其理论中最具智慧的表述。他把自由分为“政治的自由”和“哲学上的自由”。特别强调自由是“可以说或写一切法律所没有明文禁止说或禁止写的东西”,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认为有效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政治自由和生命安全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摘编自李宏图主编《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史论》


(1)概括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的“法治”主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孟德斯鸠的观点。
2022-02-1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