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伏尔泰对中国的孔子有着特殊的情感,曾作诗称颂道)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中国最古老、最有权威的儒家典籍“五经”,之所以值得尊重,被公认为优于所有记述其他民族起源的书,就因为这些书中没有任何神迹、预言,甚至丝毫没有别的国家缔造者所采取的政治诈术。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时代的隐士”和伏尔泰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黄宗羲和梁启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以上材料对孔子及其思想评价不一,对此你有何认识?
2019-06-1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变化中的孔子

材料一   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相信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巴黎,1687年)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祭孔令》(1913年)

材料三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伏尔泰、袁世凯、李大钊分别如何评价孔子?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形象的嬗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3)材料三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其本质目的何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解读说:“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运用,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A.天赋人权B.权力“制约与平衡”C.主权在民D.社会契约
2019-12-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启蒙思想家眼里的中国

材料一: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1689年-1755)《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伏尔泰


(1)对中国的描绘主要以中国什么历史时期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
(2)概括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分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3)你如何看待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对中国政治的解读?
2019-12-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着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1899年9月,梁启超在《自由书》中转录深山虎太郎《草茅危言》一文,向中国读者更详细地解释“天赋人权/民权”观念。仔细解读“天赋人权”,可以发现这个观念不完全是“自然权利”的对应,在中文语境中还融合了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某些核心价值。这个观念使浸润在儒家传统中的人特别容易联想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经典名句及其诠释。因此,透过这个观念来了解自由和权利,梁启超所获得的认识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必然有所不同。梁启超对“天赋人权”的支持一开始也不是无条件的,而是置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之下。具体而言,梁启超不主张立刻给与人民政治自由,更无意鼓动推翻旧世界的武装斗争,而是期望用这一学说教育、感动中国人,将他们从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热爱自由,向往自由,拥护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

——摘编自范广欣《超越暴力革命:梁启超有关卢梭论述对自由和权利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原因。
7 . 经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是“努力探究而去获知”,早期基督教派则称之为带有神秘主义因素的“灵知”,启蒙思想家们将其解释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据此可知
A.后世解读历史更加全面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D.社会进步推动历史认识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

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有着带有时代烙印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19-11-03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

材料一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摘自《孟子》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

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

15、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

17、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嬗变》


(2)阅读材料二,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分析逻辑清晰。
2019-10-1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传》,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①孔子②苏格拉底③朱熹④黄宗羲⑤威廉·莎士比亚⑥卢梭


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