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亚里士多德认为:集体智慧胜于一人智慧,去寻找一个最好的人,还不如制定一个最好的法律可行些。集体智慧所凝聚的法律、公民大会的决议往往比统治者个人裁决更显正义。该主张
A.有助于转变公民大会职能B.助推雅典社会进入古典时代
C.标志着权力制衡思想萌发D.注重运用法律保障政治建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古希腊古典初期的毕达歌拉斯学派认为数量关系是万物的基本属性,和谐的数量关系(比例关系)与美是互酒的。古典盛期的苏格拉底却认为“对于使用它的农夫来说,一个有用的粪筐,就是美的东西”。美学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希腊
A.人文精神的觉醒B.平民权利逐步增加
C.自然科学的衰落D.出现学术争鸣盛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苏格拉底在劝一个不信神年轻人信神时,说神是“全视全听.全能全知、全善全德”的。但事实上,希腊诸神都有自己的缺陷,连众神之王宙斯也有“弑父”的污点。这表明苏格拉底
A.批判城邦制度B.否定传统权威C.维护神权统治D.蛊惑青年思想
2020-05-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4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按智慧品德把公民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从材料可知这三者的思想
A.一脉相承别无二致B.都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C.都追求民主崇尚自由D.都包含一定的理性精神
2020-04-26更新 | 586次组卷 | 23卷引用: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仁”的提出,是对“人”的发现……仁的内容虽然丰富,但其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三点:克己、爱人、复礼。克己复礼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爱人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仁”的完美境界,这两方面互为表里,精神层面与行为礼数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   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善”就在人的心灵中。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人本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各样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蔡元培“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但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又有人得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结论。

——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苏格拉底认为,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有大权和王位的人,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由此推知,苏格拉底
A.认为民众没有资格参与政治B.强调统治者要具备政治素养
C.否定雅典民主具有积极作用D.主张雅典完善法律实行法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苏格拉底说:“你们解释我肉体机能是怎么组成,但是你们不能解释是什么促使我要服从判决去赴死,而不选择逃离?生活中处处是这样的选择。至于一个杯子是什么组成的?太阳是什么组成的?其实并不特别涉及到人生的幸福。”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A.服从法律至上的准则B.追求理性的人文精神
C.对自然法理念的遵循D.倡导恬静自然的幸福观
2020-03-24更新 | 413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3月在线质检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亚历山大大帝访问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这表明,第欧根尼
A.具有浓厚民主意识B.捍卫思想自由独立
C.维护公民生存权利D.反对王权专制暴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主张治理天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同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还提出“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绪影响的神祇和理智的体现。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较为优良。即使法律所来及的问题或法律虽有所涉及而并不周详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时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在一个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并且很少野心。因此,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在当时没有得到认同和实施。但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结局,并说明推动韩非政治构想结局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